试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内容摘要: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历来受到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诸葛亮这一形象之所以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崇敬和赞扬,是因为作者罗贯中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巧妙地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加入神话色彩,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识超群,深谋远虑,胸怀坦荡,忠君爱民的能人智士形象,这一形象正好是当时封建社会形势下政治家的典型代表。关键词:罗贯中《三国演义》诸葛亮光辉形象被称为“四大奇书”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通俗历史小说。该小说是经过作者罗贯中综合历史材料和民间传说加工创作而成的一部章回体演义小说。该书以其宏大磅礴的历史布局,纷繁复杂的人物角色,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通过对众多人物和纷繁错综历史事件的描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了解人民群众在军阀混战中的苦难生活,以及研究古代战争的规律和经验,都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该小说着重刻画了一大批运筹帷幄,能言善变,精于计谋的能人智士形象,诸葛亮便是其中一位。在这部小说中,他被塑造成为通晓政治、军事、天文、地理、阴阳、历法,而且足智多谋,博通古今,胆识超群,料事如神的“超人”形象。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隆中决策,献计献图、折服关、张;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卧龙吊丧、巧布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智取司马懿等。无不体现出诸葛亮的高超智慧和宽阔胸襟。为了更好地了解诸葛亮这一光辉形象,本文拟从诸葛亮艺术形象的形成、诸葛亮“忠臣贤相”思想、诸葛亮形象的神话色彩、诸葛亮形象的悲剧意蕴等方面,谈点自己的粗浅认识。诸葛亮艺术形象的形成文学作品中诸葛亮形象的形成,有其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诸葛亮这一形象并不是罗贯中一手“包办”的,“三国故事”是经过长期的深化而发展成的。在很早以前,人们已经传播开来。罗贯中只不过旁征博引,摘史据典,经过重新塑造而成。按照封建正统主义思想,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极力“尊汉抑曹”。在作者眼中,关羽、张飞、诸葛亮、刘备等人物都被美化,人们把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形成了“人心思汉”的结局。罗贯中毕竟是个封建文人,骨子里多的是封建社会的思想。作为一部封建历史小说,他所要传达给我们的并不是人们怎样改变和创造历史,而是帝王将相怎样创造历史。我们从三十八回谈起,作者为突出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一开场就把它给描绘了出来。“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接着作者把玄德等人渴求拜见大贤的心情表露出来。诸葛亮初见刘备时便提出了拒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显露了一个政治家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课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他所预见的这些情况是否正确呢?是否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作者接着就把诸葛亮超人智慧展现出来,博望坡一仗,曹操令夏侯惇带十万人马进犯当时只有几千人的新野,企图把刘备扼杀在摇篮之中。诸葛亮分析了敌情,利用了敌人的弱点,巧伏奇兵,以少胜多,将曹军杀得大败而逃。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个军事家的诸葛亮深知其中的奥妙,为保全实力,避免被曹军吞没,他采取了联吴抗曹的策略,以实现取荆州,占西川的目标。在分
三国本科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