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适计算”这个概念。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从主机时代到桌面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惊喜。尤其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及飞速发展,计算机更是占据了人类社会正常功能运转的关键地位。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人们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使用计算机的琐碎问题上,反而忽略了如何利用计算机来更好地解决某些问题。随着人们对生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可以无时无刻都能获得各种所需信息资源的生活环境。发展伴随着需求,于是被称为第三代计算机革命的普适计算时代来临了。普适计算(pervasive/puting)是经过主机计算(puting)、桌面计算(puting)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新的计算模式,它突破了用户端坐在电脑前的限制,将计算机嵌入到环境或日常工具中去,让计算机本身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让人们注意的中心回归到要完成的任务本身。普适计算环境则是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从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透明地获得数字化服务。通俗地讲就是在人们没有投入特别的注意力、非常自然的情况下,在学习或工作的现场、无需走到计算机前就能获得相应的数字信息或服务。在普适计算环境中,每个设备都需要响应或预测用户的各种需求,同时每个设备和整个环境都需要保持对环境中每个用户的非妨碍状态,它依靠沉静技术,使计算和信息传递不再是一种工作或者技能,而成为我们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这就是“普适计算”的理想境界。普适计算是继主机计算、桌面计算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计算模式,但它在教育和学习领域还涉足甚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学习科学理论的发展,普适计算与教学环境相结合是不可抵挡的趋势。,使其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这一特点。从广义上讲,学习本身是泛在(无处不在)的。首先,学习的发生无处不在;其次,学习的需求无处不在;第三,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然而,无处不在的学习并不一定能无处不在地得到学习支持。无处不在的学习并不一定能无处不在地产生相应的学习效果。普适环境下的学习就是指将物理空间中所有与学习有关的资源嵌入到普适计算环境中,使其智能化,从而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想要获得的学习信息。只有实现了学习的普适化,才能真正创建出以人为本,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多数学习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接受的过程,而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学习环境则是支持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的一切活动、工具、规则、符号系统、关系等等。学习环境的主要功能是向学习者提供给养以影响他们的环境和意义的制定。一种学习环境会给养一种学习类型,养成一种类型的学习者。20世纪90年代学者研究的结果开放的学习环境、认知学徒制、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微观世界、基于目标的场景、抛锚式教学、社会中介的传播等教学模式被兰德(Land)和汉纳芬Hannafin)概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提供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学习,支持个人在真实的活动中进行意义协商。布朗(Brown)和杜吉德(Duguid)的理想学习环境是:使学习者能以富有成效的方式,合法地、边缘性地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然后逐渐成为实践共同体中
关于普适学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