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娱乐节目解读中国电视同质化的利与弊.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娱乐节目解读中国电视同质化的利与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视产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随之而来的,电视节目同质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尽管这种现象一直遭到严厉的批评,但类似的电视节目依旧热潮滚滚,人们对电视节目的收看热情有增无减。本文将以娱乐节目为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电视同质化现象的利与弊,并提出自己的理解与建议。 【关键字】电视同质化  娱乐节目  创新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 【正  文】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    由于商业文化大潮的巨大冲击,中国电视产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但同时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各式节目而来的——电视节目同质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所谓电视文化的同质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的电视节目出现的某种程度的“互文本”现象。形象地说,就是所谓“克隆”;通俗地说,就是“扒过来”。    由于电视娱乐节目是电视文化的四大功能之一,通过收看电视娱乐节目获得休息和消遣,是人民群众非常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因而,在电视传播领域中,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尤为突出。    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呼唤增强电视节目的创新力,强化电视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也为此提出要实现“栏目特色化”、“节目个性化”等,重点突出品牌意识;同时也有人说,同质化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媒介对市场控制无力感的具体表现[1] 。但是在人们呼吁警惕同质化的同时,同质化现象依然风行于同类电视节目中。这是缘于何故呢?或许我们不得不说,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也恰恰说明了同质化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下面我们就对同质化进行一下具体的分析。 “同质化”的本质     从表面上看,电视文化的同质化是十分迅速的,甚至像瘟疫般流行。2005年,《超级女声》的火爆引发了娱乐选秀节目在全国各个电视台的泛滥。节目之间邯郸学步、千篇一律的现象成为许多策划人、制作人无法摆脱的泥潭。继“超女”节目之后,各种娱乐选秀节目立刻纷至沓来,《闪亮新主播》《美丽中学生》《新声夺人》《超级偶像》《魅力主持人大赛》等节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而与《超级女声》同性质、同时期的《梦想中国》《我型我SHOW》也在全国高调开锣,相互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而伴随着中国这种泛娱乐时代到来的,“命意老套,题材趋同,风格单一”也成为了业界对国内电视节目雷同的评价。于是,“媒介文化同质化”的论点也随之而起,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     其实,究其根本,同质化恐怕只是商业化、市场化大潮下的一个附属产物。在经济效益当头的现代社会,正如大多数人以销量衡量一本书的优劣,以传唱衡量一首歌的高下一样,收视率成了决定电视媒体发家致富,甚至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有了收视率,才有广告投资;有了广告投资,才有经济收益。举个最明显的例子,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在收视率达到省级卫视最好收视成绩的同时,其广告收入也超过6亿元,随着“超女”走红全国,2006年湖南卫视包括广告在内的各项费用也在水涨船高,整个赛事有200个广告窗口,广告按照套播形式出售,招标底价为350万元,总底价达到7000万元,比上一年多了1倍多。这些都是以电视节目超高的收视率为依托的。因此,能带来不俗收视

从娱乐节目解读中国电视同质化的利与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一叶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9-05-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