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小说中温情的父亲形象.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小说中温情的父亲形象【摘要】余华是当代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一,他对于同时代的作家而言,作品产量不算很高,但其作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他创作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在这两篇作品中塑造了两个经典的父亲形象——福贵和许三观。纵观余华的小说,从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最新小说《第七天》,各种类型的父亲形象频繁地出现在其作品中,有缺席的父亲山岗山峰、扭曲的父亲孙福、无赖的父亲孙光林以及温情的父亲福贵和许三观。其中福贵和许三观是余华第一次给读者呈现出乐观、顽强且温情的父亲形象,这一形象的出现代表这余华从先锋小说进入到民间小说的创作阶段,意味着身为人父的余华重新开始打量人性,从而成就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更奠定了余华自己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关键词】温情父亲形象一直以来,父亲在每个家庭中都处于主导地位,并且父亲这一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威严不可侵犯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这说明父亲在我们中国传统意义上具有很高的权力和地位。从古至今,我国文学作品受到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熏陶,出现了父权集中化的父亲形象,《红楼梦》中的父亲形象最为典型。而在二十世纪以后,受西方作家的影响,中国的一些作家们开始对父亲这一形象重新进行审判。本文试着以余华的代表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出发点,梳理余华笔下温情的父亲形象的特点。一、余华小说中父亲这一形象塑造的转变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率先对父亲这一形象进行审判,对带有浓厚传统意义的父亲形象进行颠覆,父亲不再是我们眼中的家庭的顶梁柱、有权威负责任的丈夫,而是逐渐产生异化,余华《我胆小如鼠》中的父亲,总是被人欺负了也不敢回击,甚至于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极端的用同归于尽的方式企图报复他人。这个的父亲形象与传统意义上的父亲形象大相径庭,从其间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中所勾勒的父亲形象的崩塌。余华在前期作品中所构建的不同于传统的父亲形象使人印象深刻,而对父亲这一形象的审视与解构都是为了寻找最真实的父亲形象、为了重新建构父亲这一形象。从九十年代开始,余华笔下的父亲形象不再是根据他自己的创作理念安排在作品中的一些符号(如:《一九八六年》),而是把主体放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底层民众上。他们在作品中栩栩如生、可亲可感,说着与那个时代普通老百姓一样的话,做着与普通老百姓一样的事。在余华所有的小说里,他们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极为夺目,最吸引读者的是《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父亲形象福贵和许三观。他们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强者,更是庇佑子女的父亲,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展现对子女的温情。这一个个温情父亲形象让我们看到余华在创作中对于父亲这一形象描写的转变,而这也成为余华小说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闪光点。二、余华小说中温情的父亲形象在《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中,作者描写的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余华将他们推向生活的风口浪尖,将他们推向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困难时期,让读者感受到其间生活所带来的绝望,与此同时,从小说简单的话语中不经意流露出的温情更加令人热泪盈眶。福贵和许三观这两位父亲形象展现温情的方式各有不同,但父爱的伟大却惊人地相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爱子女、爱家庭,即使身临绝境却依旧乐观面对,并他们都有着如父亲般顽强的生命力。就是这一点一滴,让我们看到了真实且温情的父亲形象。(一)永未失去的父爱本能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父亲许三观,他这一生一共卖血十二次,在这十二次当中,除了第一次是偶然之外,其余的都是为了家庭,为了家人。每次在面对生活困难的时候许三观便会选择卖血,用卖血得来的那三十五元去换得家庭一次又一次的渡过困难的希望,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卖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父爱的本能,这种本能驱使他去卖血、去保全家庭,庇佑子女。在《活着》中,因为家庭的经济十分紧张困难,为了省下钱给有庆读书,福贵和家珍决定将凤霞送出去,在一次送凤霞回去的时候书中写到“…凤霞是个好孩子,到了那时候也没哭,只是睁大眼睛看我,我伸手去摸她的脸,她也伸过手来摸我的脸。她的手在我脸上一摸,我再也不愿意送她回那户人家去了,背起凤霞就往回走。”[2]在这里,福贵这一温情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而后福贵回到家里对家珍说到“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这让读者感受到福贵对自己孩子所拥有的爱和眷恋。(二)粗糙而温情的乐观余华在这一时期的写作注重社会底层人物的描写,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很多有着属于底层人物专有的乐观。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看到了福贵的乐观和许三观的幽默,正是因为他们所有的这种乐观幽默,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去面对苦难艰辛的生活。在《活着》中,乐观是福贵能够一直坚持生活下去的重要原因,在得知自己赌博将家产输光之后福贵也想着要自杀,但是,“我想着那一屁股债又不会和我一起吊死,就对自己说: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小说中温情的父亲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ita291961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