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探讨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硬化;B超
1对象和方法
: 收集 200303/200607我院住院脑梗死患者200(男124,女76)例,年龄31~81(±)岁. 其中130例为首发、70例为复发病例. 脑梗死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标准,均经头部CT或MRI扫描证实. 对照组:为同期住院和门诊非脑梗死患者144(男100,女44)例,年龄30~80(平均 ±)岁,两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
,探头频率10 MHz,受检查者仰卧位,从颈根部渐向上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有无动脉粥样斑块. B超将颅外段颈动脉分为三部分: ①颈动脉分叉点远端20 mm以上的颅外段;②颈动脉分叉点上下20 mm;③颈动脉分叉点近端20 mm以下. B超对硬化斑块和血管狭窄量化评估参照 Sutton等[1]的标准加以修改: 0分(动脉内膜正常或未见硬化斑块);1分(见到一个小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30%);2分(见到一个中等程度的斑块,血管狭窄程度为30%~49%,或见到多个小斑块);3分(见到一个大斑块,血管狭窄程度为50%~90%,或见到多个斑块,其中至少有一个为中等程度者);4分(见到导致血管狭窄程度为 90%~100%的斑块). 每个病例的量化得分为三个部位得分的总和.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以三个部位的最大狭窄程度进行评估,狭窄程度=(原血管管腔直径-残存血管管腔直径)/原血管管腔直径. 参照 a等[2]所发现的血管狭窄程度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将狭窄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程度<50%)及重度狭窄(程度>50%
)三等. 仅有管壁弹性变化未纳入研究对象.
2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1%(142/200). 对照组144例,%(53/144),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
(71%)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294处,颈内动脉67处,分叉处155处及动脉窦72处. 多灶性脑梗死66例,其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46例,%;单一病灶脑梗死100例,其中有斑块形成28例,占 28%,多灶组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高于单一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87%与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
%;首发组占30%,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斑块形成复发组高于首发组.
3讨论
彩超对血管病变评估具无创伤性,可在短期内重复进行;精确程度较高;对所选患者的限制小等优点,其结果减少了病例选择所致之偏差,故较血管造影和病理更具代表性.
动脉硬化斑块可发生破裂;暴露的脂质和胶原可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构成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3],斑块可致管腔部分狭窄,易使上游栓子滞留,尤其颈动脉分叉处明显. 本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71%,%(P<),也提示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之间有密切关系.
颈动
丹麦2009年版100克朗防伪特征的研究丹麦研究防伪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