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创业已成为社会就业压力下高校学生毕业后选择前途的一大主题,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高校在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主体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及创业课程建设,优化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外部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素养和创业能力。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毕业生超过630万人,2011年毕业生更是达到660万人。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措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创业教育已经由少数高校的践行逐渐成为社会的呼吁、政府的要求和大学教育的指向。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主体性教育,积极地适应社会转型,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从注重知识向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主体性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期,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我国高校由于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传统、专业优势及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但毫无疑义,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有其内在的共性,即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学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紧随着国内外社会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更注重以生为本,即从只注重传授课程基础理论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从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来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主体性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我们倡导以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潜能,勇于将学科理论知识创新性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出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社会竞争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
二、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引入了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内容,但从学生主体性视角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缺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全面系统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虽然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借鉴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尝试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方法和发展模式,并逐渐在其他一些高校推广。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高校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浅析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