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罢炎黄祭女娲?
葛兆光文发布时间: 2008-04-17 10:00 文摘报
转眼又到清明。看了看报纸,发现近年国内各种祭祀,最隆重的除了曲阜祭孔,就是祭祀炎帝、黄帝,烟火缭绕供奉在上的,为何是儒家先师和人文始祖?细细想想,渐渐从中悟出些道理来。
在历史的头上戴一顶神话的帽子?
前些年,台湾沈松乔教授写文章,说到一个很有趣的历
史现象,就是晚清以来黄帝的重新发现,其实是在需要重建“世界之中国”的时候,汉族中国人从古代典籍中生生寻找出来的一个扑朔迷离的传说人物。当时,知识界之所以要把他奉为中华共同“始祖”,很大程度上是用它当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象征。所以,在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的报章杂志中,处处可见关于黄帝的各类论述,还有人呼吁用“黄帝纪年”,全不管这个连今天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无法追溯的黄帝元年,究竟算得清楚还是算不清楚。但是,大多数历史学家仍然相信,这些“不雅驯”的黄帝记载,只是依稀的“传说”,并不是确凿的“历史”。
不过,历史转型时代中的历史学处境很尴尬。通常,历史学家们希望在公众心目中,承认“历史”是“科学”,不太愿意坦承“历史”有时也是“虚构”。其实这本来不必隐晦,自古以来历史学家常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追溯光荣历史,构造伟大系谱,形成凝聚力和动员力,确立政治合法性和权力的神圣性。和司马迁差不多同时代的《淮南子》里就说,为什么要制造黄帝?就是因为“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所以“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这是一个习惯和传统。
炎帝黄帝便是让汉族中国人遥想远古,认定四海中国本来一家的象征。在民族和国家都风雨飘摇的晚清民初,寻找认同符号是个很重要的事情。在文学领域,最有名的是鲁迅1903年写的那首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轩辕就是那黄帝了。没想到90多年以后,某主管科技的高官居然用这首诗当了历史证据,申斥疑古的历史学家,谁说中国没有黄帝?为什么不能用黄帝纪年?
历史学仅仅是“赢得未来”的工具吗?
毫无疑问,每个国家都会为民族自尊和认同构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历史。这当然没有问题。可是关于过去的概念只是来自传说吗?历史学仅仅是“赢得未来”的工具吗?
我没有去过炎帝陵和黄帝陵,只是在照片上瞻仰过那宏大的仿古建筑群,觉得夸张有些奇怪。我也没有参加过祭祀炎黄
祭罢炎黄祭女娲.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