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都是弱势群体?》写作体会
拙作《都是“弱势群体”?》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颇出乎我的意料。作为一家地市报的从业者,发表在《衢州日报》的一篇近1400字的杂文,能得到这么高的荣誉,确非我写作该文时所望。我想,大概是因为这篇文章还有点新意、有点深度。
回顾该文的写作过程,我觉得要写出有较高质量的杂文,还是离不开那句老话:在生活中时时留心,就会发现新题材,找到独家话题;用心多思考,才会有思想的深度,文章的厚度。
留心生活,努力见人所未见
当今时代,对杂文、时评类作者来说是最好的时代。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可以自由地言说;社会转型期,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让你有话可说;互联网使世界变平了,虽地处偏远的小城市,也可以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同步获取最新信息,处于同一平台上开展竞争。从另一角度来说,本地发生的事情,同样是全世界都同时知道了,要找到独家的题材是越来越难了,但只要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还是能找到独家题材的。
最初,“弱势群体”对我有所触动,就是来自生活中的感受。在一次我们与当地交警开展的联谊活动中,大家讲话也就比较随意,交警们大倒苦水。他们说,碰到领导的车违章了,你敢处理吗?有些人电动车乱骑,去纠正他,还要挨骂……“我们是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可有记者说:其实记者也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哩!现在出去采访,有时人家连理都懒得理你,帮他们宣传还得求人家;一些公务员说,我们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哩,在领导面前我们什么都不是,还不弱势?
这些话听得多了,就引起了我的思考:怎么理解弱势群体?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像警察、公务员等,他们讲自己是弱势群体,虽有点调侃的意味,但有认真的成分。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它是一个核心概念。根据社会成员的生存状况及其在生存资源分配格局中的地位,整个社会可以分为三大群体:强势群体、中间群体和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就是在社会中处于弱者地位、在生存状况和生存资源分配方面处于劣势的人群。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而自称“弱势群体”的泛滥,固然有搔首弄姿的成分,但也意味着“受害者”心态的普遍化,从深层次上来说,这是社会情绪的一种表达。
因为对此有较深的感受、有所思考,2009年6月,当我先后看了两条关于城管称自己是“弱势群体”的新闻后,终于有了写作《都是“弱势群体”?》一文的冲动。文章始发于2009年7月1日的《衢州日报》,后又见于7月13日的《西安晚报》等,然后被《大家文摘报》、《杂文选刊》等报刊转载。也可以说,本文是在人所未见未言时,先见先言,因此就有了独家性,有了新意。
用心思考,努力言人所未言
现在写时评、杂文的人很多,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也有少数写手以此为谋生甚至是致富手段,为写稿而写稿。有作者告诉我说,他每月要写一百多篇稿子。一个人每天要看新闻,要写稿,还要到处发稿,平均每天仍要写三五篇稿子,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学习,多少时间思考?有些就是按一定的套路,对新闻事件引用一下,然后评几句,有的反正不管什么事就骂一通,为批评而批
获奖作品《都是弱势群体?》写作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