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容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3、教育:广义的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4、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接受后发展变化的一种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长的最根本的要求。5、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6、课程目标:之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培养人的蓝图。7、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8、素质教育:狭义的素质教育特指学校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的培养方式使所有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和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成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自身素质低到高,自由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创造出完善和发展的过程。9、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10、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11、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12、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13、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14、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5、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16、教育观念:是存在于每一个教育者或其他人头脑中的对教育的看法。17、科学知识再生产:是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的人,使他们能充分第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从事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8、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技能的增长。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19、环境:一般指人生活在其中,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遗传素质: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特点。20、主观能动性: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和评价,是自我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21、人的价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2、发展个性: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异性显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2
名词解释(目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