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开发
作者:[李康] 广州大学教育技术系510405
《中国电化教育》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课程和教育信息资源的概念,进而探讨了若干课程理论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并从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理论影响的角度,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趋势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课程课程理论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开发
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教学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教育信息资源环境的变化,?无疑,课程论的民想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有重要意义,反过来,现代信息技术又对课程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本文试图就这方面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课程与教育信息资源
谈到教育信息资源,有必要把它与相近的概念——课程联系起来,做个比较。在中外各种文献中对“课程”的理解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是各课程理论流派对“课程”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此外,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课程的研究在深入,包括目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运动,对“课程”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课程”的概念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由单一形态到多样形态的发展过程。最初,在西方,“课程”一词源泉于拉丁语的“跑道”,转义为教育术语,课程就是“学习的路径”的意思。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目的的“主知主义”理论,把教学科目为单位的、静态的知识体系看作是“课程”。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的科目。它是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印刷文字”的课程。这是我们熟知的“课程”的经典含义。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学习者不仅接触书本知识,而且还通过家庭、社会的各种场所接触到更多的学习内容,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到真实的经验。有学者把学习者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学习内容称之为“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于是“课程”的含义有了扩大。
现代通讯技术、视听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学校教育的时空间,而且出现了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课程”。这类课程借助科技手段的功能,在贮存、处理、传递和呈现等方面有着前两类课程不同的特点,附加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技术功能。于是“课程”的含义又进一步扩大了。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所谓课程就是学习者通过各种媒体和相关途径所接触的一种经验。课程是经验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综合体。从经验内容上说,它饭知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从经验的载体上看,它有以隐性课程为代表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有以科目课程为代表的反映系统知识的文字教材;有以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课程为代表的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资源等等。
“教育信息资源”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产生的新事物。“资源”原来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自然物质资源来源。当知识、智力被看作是推动神会发展非常重要的动力时,它就是一种非物质化的、高价值的资源,统称为信息资源。于是,教育信息也被看作是一种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指教育过程中师生所接触、获得的一切教育信息来源。广义的教育信息资源大致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教育信息来源。广义的教育信息资源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现实生活中信处资源,指师生所处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自然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报
课程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理论课程课程和理论教育课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