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海归大学生村官的感悟结束4年的小坑村村委会主任工作,我怀着深深的不舍……2004年4月,我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在上海一家大公司工作。清明节期间,父亲让我一起回浙江省永嘉县巽宅镇小坑村的老家祭祖。这是我7岁离开老家后第一次回村,村里18年来不变的村容村貌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深深地触动了我:进村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喝水要到山涧去挑,厕所横在村中央,不仅是露天的,而且男女共用……回到上海后,老家的情景在我脑中像放电影一样一遍遍重复着,为老家做点事的想法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经过慎重考虑,并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我决定用自己在英国打工和回国工作的100万元积蓄为家乡做3件事:修路、引水、建厕所。在为村里做实事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看着质朴热情和渴望富裕的村民,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的内心油然而生。慢慢地,我的想法也由原来简单的“为村里办点实事”逐步转变为想要“扎根山村,建设家园”,并且这一愿望越来越坚定。2006年7月27日,我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并开始把工商管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农村工作中。4年来,工作中不断碰到问题,如争取项目落实资金、科学规划村庄建设、更新村民传统观念等,我都努力地去一一解决。在村委会主任这个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心一意干实事,全心全意为村民谋发展,同时得到了锻炼,收获了很多人生阅历。观念我在小坑村已经工作4年了,不做不知道,农村工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自7岁起,我就随父亲离开小坑村,到县城求学,以后基本上是在城镇或城市中生活,思想观念比较解放。小坑村因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还是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以前。所以,我刚回去时和村民接触,最大的矛盾就是观念上的冲突。这种冲突直接表现在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上,同时也反映在工作思路上。上任之初,我为小坑村制定了村庄整治和发展规划:从村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生态环境特征、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水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规划各个建设项目,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一开始,我认为自来水、公厕、路灯是建设的重点,特别是村里的露天茅坑最让人无法忍受。于是,我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村里急需办理的头等大事是建公厕,结果却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反对。他们认为村里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自来水问题,为啥不先解决?原来,多年来村民吃的水都是田埂积水,牲畜粪便和化肥有时就直接排在水里,极不卫生,挑水需要跑很远的山路。“过日子吃好饭喝好水最要紧。”村民的意见说服了我。在随后几个月里,我带着部分村民跑遍了小坑村5000多亩山林,勘测水源,购买自来水管道等材料,在山上建起几个蓄水池,将纯净的山泉积聚起来,并把水取样送到县疾控中心检验。确认水质达标后,再把水引进各家各户。修蓄水池时,5个自然村都争着建大池,村民只想多蓄水,但没考虑到水放久了会变质,而且会造成土地、人力、资金的浪费。为了这个事,我记不清开了多少次协调会,每次都吵得脸红脖子粗。我甚至发火拍过桌子:“你们自己吵去吧。”无休止的争吵会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最后我也只能妥协,蓄水池容量最终定为90立方米,其实根本用不着这么大。在引水入户施工过程中,个别村民生怕自己会“吃亏”,悄悄地将一些价钱贵的转接龙头藏起来。那时候,我心里急啊,这些新型材料可是按户算好买的,缺一个就会影响下面的工程。再
一名海归大学生村官的感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