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是一个专题类考古学文化博物院,陈列设计内容的主题定位,是建好“专家肯定、领导满意、观众叫好”。经过各方面反复论证,我们最后确定,良渚博物院不能只是以介绍一个江南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为目标,更不能使观众参观后得出这是一个神秘的古部落的感受,而是要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类或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因此,陈列文本设计的总体理念,应当是向观众全面介绍“良渚遗址是华夏文明圣地”和“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在取得这个基本理念和定位的共识以后,我们在三个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展厅中,具体设计出了“发现求真”、“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三部分内容,另外还在第一展厅和第三展厅中分隔出前厅和尾厅,作为导引和结束。 一 前厅:站在杭州看良渚 前厅是观众进入良渚博物院的开始,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何设计出与通常博物馆以一块大文字说明牌为基本模式的不同效果,建立新颖的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到观众参观伊始的心理,也考验文本设计人员,是否能够发扬良渚文化传承给我们的“原创、首创”等一系列创新传统。 鉴于上述展示与传播理念,我们使用了文字、图像和模型的三重多维表现方式,来凸显前厅的大局感和震撼性,于是,我们的设计突出强调了良渚遗址和所在杭州的整体空间效果。 观众进到前厅之后,首先映入视觉的是全景式的从空中拍摄的大幅投影航片。航片中经过加工,淡化了可能影响视觉效果的地名和地标,突出典型遗址如良渚古城墙、莫角山宫殿、反山国王贵族墓地、瑶山和汇观山祭坛等;标注典型人文地理区划如104新老国道、良渚遗址所在地的瓶窑和良渚以及余杭三镇等;典型自然景观如杭州西湖、钱塘江、东笤溪等水系等。而观众脚下的前厅地面,着重复原展示的是大型灯光玻璃地坪下的杭州城区乃至杭州湾全景立体沙盘模型。地面与墙上之间的衔接,采用三维接二维的坡形表现方式。 在这样一种“站在杭州看良渚”的创意里,观众一进来就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扑面而来的巨大而简洁的历史文化信息量。这样,在充分调动观众的各种感官功能中,实现我们展示大良渚、古杭州的传播立意。 观众在这样颇具创意的大场景的前厅中还会发现,原来五千年前的良渚遗址坐落在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的交接地带,处在一个“C”字形大谷地的北侧。这个大谷地西侧的余杭镇是秦代始设的余杭县治所在,“C”字形大谷地的南侧东南端是东汉以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杭州主城区。这一圆弧形地带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人类活动重心大体上先是从北部的良渚遗址向西迁移到余杭镇,再从余杭镇发展到东部的杭州市。这印证了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那个著名论断:杭州从良渚遗址起步。 在前厅大型航片一侧挂壁的中文和英文前言中,观众还会直接感知到我们精心策划的有关良渚博物院陈列内容的核心提示:良渚博物院所在的良渚镇到瓶窑镇之间约50平方公里范围内,蕴藏着中国密集度最高的一百多处史前遗址,有机组合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遗址。这个遗址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型考古遗址之一,在中国和东方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称“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唯一性和特别的重要性”。考古研究证明:这个距今约5200到4300年的考古文化遍及环太湖流域,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型营建工程和精美陶器、玉器及刻划符号为特征,曾影响了半个中国
良渚博物院的文本设计理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