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营前“模范村”与黄展云.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历史上的“营前模范村”位于长乐西境,闽江下游南岸,管辖光俗、江左、高详、至德、钦仁、绍惠等六里(辖大小77村,9450户,人口38425人)。是民国时期(20世纪20年代)创建的,创建人是福建省政府农工厅厅长黄展云。黄展云(1875年1月15日—1938年7月16日),福建永福(今永泰县)白云乡人。清朝光绪元年十二月初八黄展云出生于福州市三牧坊(后迁福州仓山忠庐)。1938年7月黄展云病逝汉口,营前人为纪念他,在营前码头立一青石碑,上刻“遗爱”二字。今日的长乐市营前社区,还保留着不少与“营前模范村”有关的古迹。比如,还保存有200米当年所建商业街。原先这条商业街绵延两公里,均为骑楼式两层灰砖房,因与厦门中山路极像,当时被称为“厦门街”。再比如,还保留着当年营前邮局建筑。营前模范村纪念馆,设在当年的村部。这里原是瀛州寺,模范村刚成立时村部设于此,后来模范村又在此寺办起营前模范村第一所小学。解放后,这里长期是营前镇粮站。为建纪念馆,长乐市委市政府将粮站搬迁,腾出此地。如今,建成的纪念馆有近千平方米,以实物、照片、史料等,展示当年的“营前模范村”。1927年8月,孙中山的秘书黄展云出任福建省政府农工厅厅长。他遵循孙中山三大政策中的“扶助农工”和地方自治制的建设方针,决心实践孙中山“分期实行民主、民权、民生,改革农村政治”的遗志。同年12月,福建省政府通过黄展云践行孙中山“地方自治制”的提案。年底,黄展云派人接管了营前分县县衙,成立了“营前县自治筹备委员会”。1928年初,黄展云亲率大批人员下乡,于3月5日成立了营前模范村政府。他以农工厅厅长身份自兼村长,建立民主化的“村政委员会”。在他的主持下,营前模范村各项实验快速推进,成为爱国人士实行民主主义革命改造的一个典型。20世纪20年代,民族危机深重,举步维艰,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展开了一场“中国向何处去”的大讨论。许多民主主义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和知识分子认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农村”,救国应当从农村开始,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包括大学教授、归国留学生、青年知识分子等纷纷离开城市、学校,投身于中国农村改造和乡村建设中去。“营前模范村”的创建人黄展云便是其中之一。黄展云和他的学生黄朝平等创办的福建长乐“营前模范村”(1927年—1933年)正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具体实践,是二十年代“乡村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就象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一、奉行民族主义,重视民众教育。黄展云是杰出的教育家,早年(1899年)创办福州蒙学堂于城内文儒坊葛氏祠,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1922年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国民党福建支部长。黄展云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曾在福州仓山区办鲁贻小学、鲁贻公园、鲁贻图书馆。他所创办的“营前模范村”特别重视民众教育。过去,四万人口的营前地区只有6所小学,其余都是私塾。“模范村”成立后,整顿私塾,把新式小学从6所增加到34所,并设中心小学做示范,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学生一律免费入学。牛背山营前中心小学钢筋水泥楼房和奠基纪念碑上的“百年之计”四个字,体现了这批革命先驱者对教育的重视。“模范村”还创办了福建省最早的农村幼儿班、幼稚园、扫盲班、夜校;破除封建迷信、设立西医院、“戒毒所”、图书馆,开辟公园和大型运动场等,为当时农村

营前“模范村”与黄展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unlai783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19-06-1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