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是按社会职业的划分与归类而进行的职业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教育,是通过具体的专业教育形式体现出来的。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专业设置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实施职业教育的起始环节。因此,研究专业设置,对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专业设置概述
一、专业与专业设置
(一)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分成的学业门类。通常也泛指专门人才所从事的特定的业务领域或某一大类职业。专业既是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招生教学、毕业生就业等项工作,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种各类人才的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学习内容,进而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特长,为将来职业活动做准备的依据。
早期的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不分专业的。
中国东汉时设立的与太学并立的鸿都门学(专习文学、艺术)。
南北朝时开设的四学馆(儒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
隋唐时期所设的律学、书学、算学、医学等,类似于后来的单科专门学院和西欧中世纪大学设置的文、法、神、医等学院,可以认为是按专业进行教学的萌芽。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便对增设专业提出了要求。于是近代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出现了专业分类。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中专学校是学习苏联的结果,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设置专业。技工学校长期不按专业设置,只按工种设置,如设置车、钳、铆、电、焊等工种,近些年来也改称为专业。
职业高中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办起来的,普遍都设置专业。当今不论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按照专业进行教育的,因此,职业教育也属于专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与高等教育的专业是有区别的。
高等教育的专业主要依据学科分类、社会发展和工作领域而划分,侧重于学术性,且趋向于拓宽专业面,向综合性发展;
职业学校的专业主要是按照职业分工与职业岗位群对专门人才的要求而设置,强调职业性,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意基础性和就业的适应性。
(二)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立与调整。
所谓“设立”,是指专业的新建与开设;
所谓“调整”,则是指专业的变更或取消。
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主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组织构成的显著特点。
专业设置步骤: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对地区人才需求的针对性。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社会调查,弄清楚本地区的产业政策、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了解、掌握与所开专业相应行业的现有规模、发展趋势、技术状况、岗位设置以及人才需求等情况,以便为专业论证、专业设置提供可靠的依据。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培养要求。是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的前提。
专业培养目标是特指专业的具体业务目标,而并非指人才素质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总目标。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即或专业名称相同,由于设置的层次与类型不同,其培养目标也有区别。因此,职业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层次、类型设计好专业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亦称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生产劳动、军事训练、课外活动等内容及其顺序、时数安排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的重要依据。专业的教学计划既是反映国家或地区对某一类人才要求的基本规格,也是体现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教学计划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基本的依据。
课程设置,是指对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所进行的系统组合和科学安排。
课程设置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技能的针对性和有用性,要否定普通高校“学科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思想。要从职业分析入手,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职责、职业任务的分析,找出该职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再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工具与设备等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分析,最终再确定设置哪些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
二、专业目录与科类结构
(一)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是指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分类目录。专业目录规定专业的划分、专业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是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设置与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