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同仁堂与儒商文化.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同仁堂与儒商文化.doc同仁堂与儒商文化同仁堂是一个拥有343年历史的中医药老字号品牌,至今仍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生机与活力的原动力是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商文化为基理所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同仁堂的创立——儒家思想与铃医生涯的完美结合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仁者爱人,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把人的疾苦、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明朝永乐初年,随着皇帝朱棣的迁都,北京城开始大兴土木,全国各地的工匠涌入京城。北京城人多了,对“郎中”的需求也大了。这时,居住在浙江宁波慈水镇的铃医乐良才看到了商机,也看到了可以让他施展才华、治病救人的更大舞台。于是,他一路摇着串铃,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城。他在这里行医制药,娶妻生子,在老百姓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到了他的第四代乐显扬时,乐家已业殷实,子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当时,儒家思想盛行,乐显扬成年时,已成为一个既有深厚儒家文化,又同时精通医理的乐氏后人。后来,乐显扬又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进入太医院,成为一名医官吏目。由于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他毅然离开太医院,开设了自己的同仁堂药室。他说:“‘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爱其公而雅,须志之。”他还告诫子孙:“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他把“济世养生”的理念留给了后人。在这间药室,他把自己的祖传秘方、民间验方和宫廷秘方进行了系统整理,为日后同仁堂的名药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乐显扬为后世留下了“济世养生”行“仁德”的文化基因、物质基础和实现途径。同仁堂的成长——儒家思想与行医制药理念的高度统一儒家的仁爱思想,到了乐显扬的后代乐凤鸣时期,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道德。乐凤鸣继承祖上的事业,把同仁堂药室迁到了前门大栅栏,开办了前店后场的作坊式的同仁堂药店。在修建药店时,为了体现“仁爱”思想,他还设了一个独特的“下洼子”门,即店面比街面要低。这样患者进店时是下台阶,比较省力,进店看病购药后,心情好了,出店时是上台阶,图个步步高升、日渐好转的吉利兆头。门店建好后,他请了当时赫赫有名的清朝礼部侍郎孙岳颁为自己的药店题了堂名,风风光光地开业了。为了给患者、顾客提供高质量、高疗效的药品,乐凤鸣还为同仁堂立了“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并写进可供患者、顾客阅读的《同仁堂药目》一书的序言中,让患者和顾客监督。这时的乐凤鸣已经把儒家的“仁爱”思想化为了行动,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药法则。由于同仁堂讲质量、重诚信,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赞誉,生意日益红火,就连清宫也知道了同仁堂的药好。在1723年,也就是雍正元年,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这一下就延续了188年,经历了八代皇帝,直到清王朝灭亡。供奉御药这段特殊的历史,进一步强化了同仁堂的质量和诚信理念。因为供奉御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光宗耀祖、十分荣耀的一面,也有如履薄冰、十分危险的一面。然而,正是这把双刃剑进一步铸就了同仁堂的质量和诚信。在同仁堂的历史上,曾有一个“无头布衣”的故事。说的是供奉御药期间,由于宫廷内部争斗,导致一位王公大臣死亡,但在追究责任时,不好追究朝廷官员的责任,最后只好嫁祸同仁堂,说是吃了同仁堂的药出了问题,让同仁堂的人顶命。同仁堂一界药商敌不过朝廷的威力,只好认命。乐家为了纪念这个冤屈的员工,也为警示后人,就在自己供奉先祖的灵位上摆上了这个“无头布衣”。在供奉御药期间,同仁堂为了确保质量和疗效,在选用药材上十分严格。现在的

同仁堂与儒商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isuamd347
  • 文件大小48 KB
  • 时间2019-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