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二、重点词语解释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指识别人才的人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通假字①食马者②才美不外见③食之不能尽其材④、重点语句翻译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嘶鸣,马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六、主旨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七、写作方法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 .托物寓意: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八、理解性默写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九、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人才和善待人才的重要性。是不是世上先有
《马说》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