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清供
[宋]林洪
林洪,字龙发,号可山。福建泉州人。宋绍兴间进士。林逋七世孙。
林洪青年时代游读于杭州,想在江浙一带跻身士林,却受到排挤打击。有一次,他谈及自己是林逋七世孙,却被那些自命学识渊博的诗翁们讥讽,甚至有人还作诗云:“和靖当年不娶妻,只留一鹤一童儿;可山认作孤山种,正是瓜皮搭李皮。”但清施鸿保《闽杂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亲自主持重修杭州孤山林和靖墓及放鹤亭、巢居阁等古迹,发现一块碑记,记载林和靖确有后裔。据施鸿保分析,林和靖并非不娶,而是丧偶后不再续娶,自别家人,过着“梅妻鹤子”的隐居生活。【按:《宋史》卷四五七:“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庐,清谈终日而去。尝自为墓于其庐侧。临终为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之句。既卒,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逋不娶,无子,教兄子宥,登进士甲科。宥子大年,颇介洁自喜,英宗时,为侍御史,连被台移出治狱,拒不肯行,为中丞唐介所奏,降知蕲州,卒于官。”古人最重香火,逋或过继兄子为其后也。】《闽杂记》还引南宋与林洪同时代的诗人施枢《读林可山西湖衣钵诗》云:“梅花花下月黄昏,独自行歌掩竹门;只道梅花全属我,不知和靖有乃孙。”施枢认为,林洪自称是林和靖七世孙没有错,可是当时林洪势孤,又受到江浙士林的白眼,一直抬不起头来,流寓江淮一带二十年。林洪《山家清供·鹅黄豆生》云:“仆游江淮二十秋。”林洪善诗文书画,着有《西湖衣钵集》、《文房图赞》;收入《千家诗》的诗有《宫词》二首、《冷水亭》一首;他还常游园作画为乐。林洪对园林、饮食也颇有研究。着有《山家清供》二卷和《山家清事》一卷,常被后人引述。《山家清供》论述了闽菜的历史源流,是我述山林清雅的玩赏娱乐项目。
《山家清供》一卷。宋林洪撰。中国古代论诗的著作中,《山家清供》可谓是一本奇书。说它奇,因为它在专述宋人山家饮馔,记载近百种“清供”的制法后,大量地征引有关唐宋诗歌中的名句,其意旨在以“山林之味”贬抑“庸庖俗饤”,以“被褐怀玉”之士的“山舍清谈”,贬抑“贵公子”的“金谷之会”。论“清供”诗,不以诗人仅仅为“口腹之奉,而描写其寓意所在,称美诗人自甘藜藿,不羡轻肥”。林洪之所以把诗与“山家清供”联系起来,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生活态度有关。他生逢乱世,效仿前代高士隐逸山林,观其文字,不同一般的论诗作品,其重点不在诗文技法的探究,而在于对诗人品节与诗歌作品之间关系的探迹。如他在“青精饭”一节中,论及李白、杜甫时说:“当时才名如杜李,可谓切于爱君忧国矣,夫乃不使之壮年以行其志,而使之俱有青精、瑶草之思。”此外,《山家清供》还记载了苏轼食“玉糁羹”、“碧筒酒”,文同煨“傍林鲜”、杨万里餐“蜜渍梅花”等等,其用意都在借此说明这些诗人由于报效无门、用武无地而思慕山水,表现其高洁的品节。由此可见,林洪论诗,比较注重诗人的生活背景,以此来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及其意义。与此相联系,林洪认为读诗须见闻广博,他说:“君子耻一物不知,必游历久远,而后见闻博。读坡诗二十年,一日得之,喜可知矣。”(哈哈儿整理制作)【按:哈哈儿此本虽较网上他本为优,然亦不无疏漏,因略作校注云。】
青精饭
青精饭,首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按:此他电子本异文,苦无纸本校雠,姑以小字出之,以俟博雅者。后同。】即青精也。采枝叶捣汁浸米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久服益颜延年。仙方又有青精石饭,世未知石为何也。按《本草》:用赤石脂三斤、青粱米一斗,水浸,越三日,捣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可不饥。是知石即石脂也。二法皆有据,第以山居供客,则当用前法;如欲效子房辟谷,当用后法。读杜诗,既曰:“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又曰:“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当时才名如杜李,可谓切于爱君忧国矣。夫乃不使之壮年以行其志,而使之俱有青精、瑶草之思,惜哉!【按: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引《学林新编》云:“《赠李太白诗》:‘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注诗者曰:‘《梁书·安成康王秀传》:或橡饭菁羹,惟日不足,或葭墙艾席,乐在其中。’某按青菜为羹,谓之菁羹,《字书》:‘菁,蔓菁也。’《书》所谓菁茅,《礼》所谓菁蒩,即此物也。子美诗盖用道书中陶隐居《登真诀》有干石青精□【字左饣右迅】饭。□音迅,谓飡也。其法即南烛草木浸米蒸饭,暴干,其色青如黳珠,食之可以延年却老,此子美所谓青精饭也。《神农本草》木部有
林洪《山家清供》.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