蕿五官科肄中医喉科形成甚晚,从学术价值和成书年代看“喉科专著之传者,无过于《重楼玉钥》”,此书是清乾隆年间安徽名医郑梅涧所著。是书治疗喉科急重症采取针药并用,首创“开风路”和“破皮针”针法。“开风路”针法即以毫针(书中称气针)针刺有关腧穴,开驱风邪外出之路,疏通经络,使气血通利,热邪外出,风痰自解,充分发挥了快捷便当的特点。郑氏用铍针、锋针、和三棱针对患处行“破皮针”治疗。即刺“红肿出血处”或“以铍针刺肿头出血”或“用破皮针,去脓头自效”,可见破皮针主要是潜刺放血或局部排出脓血。(谷世~针灸推拿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6):31)莃蒈莈《隋书·经籍志〉载,南北朝时已有《陶氏疗目》问世,成为我国最早的中医眼科方剂专书。膄我国现存最早的病理病因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集中收载了眼病50余候,对眼病病因及症候的描述,均较以前为详,极大地促进了眼科方剂学的发展。螄唐·王焘集东汉至唐数十种医书分类选编而成《外台秘要》,书中列眼疾24门,载方151首。中医眼科关于金针拨障术的最早记载即见于此书。膀至于唐朝原书已佚的《龙树眼论》一书,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眼科专书,盛行一时,对后世眼科有较大影响。膆宋代中医眼科以独立成为专科。由陈师文等奉敕编撰,后经修订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成药专著,全书分10卷,首列总论,次按病症分为七十二证方论,先内障,后外障,每证方论附“审的歌”,再列诸方于后。分门别类,条理甚备。期中载外方36首,内服方231首;内服方中内障方71首,外障方142首,共249方。此外,眼科“五轮”、“八轮”亦在本书首见。(~~~~~~~~贵阳中医学院学报~~~~~~~~~6)芄袀蚈目~这一病名较早见载于明·王纶所著《明医杂集》,内云“肝热生风,风入于目,目系牵动,则目连~。”(潘小云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343)袅莄芁视直如曲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七窍门·目妄见》,谓:“视直如曲,弓弦界尺之类,视之皆入沟。”属目妄范围。(曹金松浙江省桐乡市中医院:111)莀羈蒄远在公元前1400年间,在殷商时代,就有着眼病的记载。到了唐朝,医科除了内外幼科之外,眼耳鼻喉科已正式成为独立的科目。宋以后,眼科与鼻耳喉科分开。蚂中医最早的眼科书籍根据医籍考记载,推为“陶氏疗目方”与“氏疗目方”,这两部书都记在在遀书经籍志内,惜已失传,无法查考。但在最古的经典书籍——内经——亦谈到眼病,我们可以看到目赤、目黄、目盲等眼病的简单症状,同时亦可以找到沙眼的并发症、倒睫等病名;不但如此,他对语言的生理解剖与病原各方面亦作了具体的说明。螈内经这部书到今天至少有3000年历史。(姚和清姚方蔚从历史医学文献中看到眼科学的发展和改进浙江中医杂志:26)蚇蒃肃最早在《内经》中,对喉科疾病就有许多记载。如:“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薀薛己的《口齿类要》(公元1528年)是现有的最早喉科专著,吹药的配伍、制作、运用的水平也有了大大提高。(朱祥成中医喉科吹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探讨:11)蒆喉痹一名,最早见于《素闻·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专指咽喉部红肿或微红痒不适等为主要症状的咽部急性实证或慢性虚证的咽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咽炎。(刘冬梅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喉痹验案二则北京中医1997年第1期:58)薃蒄羈耳眩晕(美尼尔氏病)的症状《内经》早有记载。《素问·至真要
五官科世界之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