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
植物药类
第六章皮类中药(1)
第10章皮类中药
皮类(cortex)中药通常是以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主要为双子叶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分入药的药材。
——内向外包括次生和初生韧皮部、皮层和周皮等部分。
——主要为木本植物茎干的皮,少数为枝皮或根皮。
一、性状鉴别
皮类中药性状鉴别主要应注意观察其形状、内表面、外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其中表面和断面特征、气味等,对于鉴别药材较为重要。
二、显微鉴别
、皮层、韧皮部3部分。首先观察各部分组织的界限和比例,然后再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筛管(或筛胞)、韧皮纤维(常形成晶纤维和嵌晶纤维)、石细胞、分泌组织、草酸钙晶体、淀粉粒等特征。其中筛管(或筛胞)是皮类中药粉末鉴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各论
牡丹皮
厚朴
肉桂
杜仲
五加皮
香加皮
秦皮
地骨皮
教学大纲
掌握品种:牡丹皮、厚朴、肉桂、杜仲、黄柏、秦皮
熟悉品种:苦楝皮、香加皮、地骨皮
了解品种:合欢皮、白鲜皮、五加皮
牡丹皮 Cortex Moutan
【历史考证】牡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
【产地】主产于安徽(凤丹皮,道地药材)、河南(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四川、湖南、陕西、山东、湖北、甘肃、贵州等地。全国各地都有栽培。
【采收加工】栽培3-5年后采收。常在10-11月挖出根部,除去须根及茎基,剥取根皮,晒干,习称“原丹皮”。趁鲜刮去外皮,纵剖,抽取木心,习称“刮丹皮”或“粉丹皮”。
【炮制品】炒丹皮:将丹皮片入热锅内,不断翻炒至略有黄色焦斑时,取出,凉透。丹皮炭:取牡丹皮片入锅内,以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为度,喷淋清水,取出,凉透。
【品种考证】
牡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名医别录》载:“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
《本草经集注》云:“今东间亦有色赤者为好。”
《新修本草》载:“生汉中。剑南所出者,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圆绿,冬实赤色,凌冬不调,根似芍药,肉白皮丹。”
《本草图经》载:“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花有黄紫红白数色。此当是山牡丹,其茎梗枯燥,黑白色。二月于梗上生苗叶,三月开花,其花叶与人家所种者相似,但花止五六叶耳。五月结子黑色,如鸡头子大。根黄白色,可五七寸长,如笔管大……近世人多贵重,圃人欲其花之诡异,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开,其状百变。”
《本草纲目》载:“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综上所述,古今所用之牡丹皮,其原植物品种基本一致。
【植物形态】
落叶小灌木,高1-2m。主根粗而长,外皮灰褐色或棕色,有香气。
茎分枝,短而粗壮。叶互生,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叶柄长6-10cm,小叶卵形或广卵形,-6cm,-4cm,通常3裂,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亦有呈掌状3裂或不等2浅裂,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多被白粉。
花单生于枝顶,直径12-20cm;萼片5,绿色,宿存;花瓣5或重瓣,白色、红紫色或黄红色,倒卵形,先端常二浅裂。
蓇葖果卵形,绿色,表面密被黄褐色短毛。花期5-7月,果期7-8月。
【性状鉴别】
药材呈筒状或半圆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向内卷曲或略外翻。
原丹皮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
刮丹皮外表面淡灰黄色、粉红色或淡红棕色,有多数略凹陷的皮孔及细根痕;
内表面淡灰色或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理及白色结晶(系针状、片状或柱状牡丹酚结晶)。
质硬,折断面较平坦,粉性,粉白色至粉红色。
有特殊香气,味苦而涩,有麻舌感。
一般以条粗长、皮厚、无木心、断面色白、粉性足、结晶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
淡红棕色。
淀粉粒众多,单粒呈类球形、半球形或多面形,脐点点状,裂缝状,三叉状或星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
草酸钙簇晶甚多,含晶薄壁细胞排列成行, 多有1个薄壁细胞中含有数个簇晶,或于1个细胞间隙中充塞数个簇晶。
木栓细胞长方形,壁稍厚,浅红色。
可见牡丹酚针状、片状结晶。
中药鉴定学--皮类中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