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想北平》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想北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诵读品味,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和思乡之情。把握本文的衬托手法的具体运用及其作用。体会老舍散文的平民化特色。过程与方法:自行评点,与文本、编者对话,锻炼独立思考和精准表达的能力。有感情地朗诵,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学凡的事物入手,抒写思乡之情的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播放《思乡曲》这首凄美幽远的思念故土的歌曲,触动了每个游子的心弦,牵动了每个人的魂魄,思乡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也学过、听过一些,比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今天就来体会一下身在青岛的老舍先生思乡之情。(板书课题:想北平)二、简介作者老舍及本文创作背景1、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2、《想北平》写于1936年6月16日。当时的老舍在山东大学任教授。从1924年出国赴英国至1930年回思念亲人的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次增强。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以平实、动人的语言寄托了对北平的思念。三、分析课文题目:“想北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蕴含着浓浓的思念和眷恋,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想”是贯穿全文的思想主线。带着“想”的深深眷恋之情,有感情地诵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四、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京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如果能感受到,就说明作者还是说了的,那作者是怎么“说”的呢?将自己课前评点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同学们交流。间接地说: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找原文的依据。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按照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②“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看似平常最奇崛,这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充分体现出老舍与北京的血肉

《想北平》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xwziyou8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