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文化教育传统渊源流长。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渊薮和基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大至国家制度,小至家庭生活,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什么是礼?礼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它既可专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礼节。礼在现代社会演变为礼貌、礼节、礼仪三礼。《礼记》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经礼是指大的礼,曲礼是指小的礼)足见礼的丰富多彩。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人们做过种种探讨,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将礼与仪连用始于《诗经》。郭沫若先生说:"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礼制。"从文献记载看,《通典》上说:"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不过最为学者所公认的说法,还是礼起于三代而备于周朝。(司马迁)史太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国地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年起也。故礼者,养也。稻梁五味以养人口也;椒兰芬苣,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第几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一、古礼的分类古人把纷繁的礼仪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习称"五礼"。到了汉代,出现了作为礼仪文化理论形态的三部巨著:《仪礼》、《礼记》、《周礼》,合称"三礼"它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三礼"被列入儒家经典,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学者的重视,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声名远播海外。到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二、礼仪的概念1、什么是礼仪?从广义的角度讲,礼仪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的言行规范和待人接物的标志,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的总称。从狭义的角度讲,礼仪指的是国家、政府机构或人民团体在一种正式活动和一定环境中采取的行为语言等规范,是指在较大或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重、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是社会交往中在礼遇规格、礼宾次序等方面应遵循的礼貌、礼节要求,一般通过集体的规范仪式和程序行为来表示。汉字中的"礼","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许慎《说文解字》)最初的意思是敬神,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礼"逐渐被引伸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敬爱之意。礼仪是表示礼节和仪式。而"礼仪"中"礼"字就是表示敬意、尊敬、崇敬之意",多用于对他人的尊重;"仪",是"礼"的形式,它包括礼节、仪式。"仪"是指仪容、仪表和举止,是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和情操。"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2、礼仪与礼貌、礼节、仪式。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言语动作应具有的相互表示谦虚恭敬、友好得体的气度和风范和行为准则。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慰问等并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和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个体礼貌行为。仪式是指在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如发奖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等。这些都在礼仪的范畴之内。三、礼仪的种类有不少人认为礼仪很简单,只是见面问个好,离别道声再见而已。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礼仪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无处不在。概括起来看礼仪有以下几类:个人礼仪:人是礼仪的行为主体,所以讲礼仪首先应该从个人礼仪开始。个人礼仪主要包括言谈举止、仪表服饰等到方面的礼仪要求。个人形体美礼仪、仪态仪表礼仪修养,服饰装饰艺术、礼仪插花。生活礼仪:包函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见面交谈、介绍宴请、舞会宴会、馈赠送礼、探病、结婚祝寿礼仪、节庆殡葬礼仪等。家庭礼仪:礼仪在家庭及亲友交往范围内的运用就是家庭礼仪,它大致包括家庭称谓、问候、祝贺、家宴及家庭应酬等等礼仪规范。学校礼仪:学校礼仪主要是指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学生、教育教学、活动仪式等方面的礼仪要求规范。如师生之间的礼仪;
台湾祭孔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