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故事演讲稿.doc我与书的故事演讲稿本文是小崔在洪湖市湖畔读书俱乐部成立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有些内容和我之前的文章有重复。后面推荐了个人喜欢的16本书。供大家参考,请大家批评。大概是读小学的时候,我就算得上“博览群书”。我读书的主要方向是武侠小说。不仅读金庸、古龙、卧龙生、温瑞安,甚至连全庸、古小龙、卧虎生等作家也偶有涉猎。当然,年少无知的我,想要弄懂那些侠之大者、江湖义气、儿女情长,得等到十几年以后。那时候,我研究那些武侠小说的主要原因,是迷恋一种小说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武功——轻功。我为轻功深深的着迷。我始终想不通,到底是什么力量,可以让人摆脱地心引力,然后飞檐走壁、凌波微步、草上飞、水上漂呢?我就是抱着这样的问题,几乎翻遍了所有的武侠小说,想要寻找一个答案。终于有一天,我忽然领悟到,几乎是所有的小说里面,都会告诉你,只要你找到一本武功秘籍,然后你照着勤加练习,就可以成就一身功夫,甚至是轻功。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满怀憧憬着跑向我们小镇上唯一的书店,贪婪的搜索着小小的书店,努力寻找一本“武功秘籍”。你们肯定以为我傻,是吧?但比我更傻的是,那时候的书店里面,竟然……竟然还真的有这么一本书。我至今还记得这本书的名字一一《轻功修炼秘法》。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一个小男孩对于一件宝贝的渴求有多么强烈。总之,当我看到书店里面竟然堂而皇之有这本武功秘籍之后,我为了想要得到它,一个星期没有吃零食、没有去游戏机室,最后终于花了整整5块钱人民币,将这本书收入囊中。买到书之后,我一路小跑,满脑子全部都是自己在月光下穿房越脊,在星云间飘荡的潇洒身影。然后,我偷偷找了个角落,怀着极虔诚的心情,翻开了这本武功秘籍。果然,这本书里面介绍了一种如何修炼轻功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首先在你家院子里种棵小树,然后每天你就对着这根树像跳高一样跳过它,只要你坚持练习,等到树长高的那一天,你就可以轻松跳上那颗参天大树了。读完之后,我有一种恍然大悟如获新生的感觉。那时候,正好在我家门口,有一排刚栽下去的小树,里面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于是,每天一放学,我就先从比较矮的跳起,每天半小时,把看动画片的时间都花在了练习轻功±To大概练了半个月之后,当我感觉自己身轻如燕,越过那棵小树毫无压力的时候,我忽然想检验一下自己的练习成果。于是,我特意找到那一排树中最高的一棵,大概和我当时的身高差不多。我想,以我的刻苦程度,只要我一发功,越过这么一点点小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记得当时,我大概从离这棵树十米左右的距离,朝着那根看起来并不粗壮的树,冲了过去。快到这棵树前面的时候,我开始发功,起脚,然后感觉自己已经飞了起来,感觉自己已经成功越过了这棵树。可实际情况是,在现实中,在我跳起来的一瞬间,我的脚已经被那棵树绊倒,我以一种奇怪的姿势,从空中垂直摔下,整个脑袋以嘴啃泥的效果,从空中砸落下来,半边身体摔倒了地上,还有半边身子和一只腿挂在了树上。我在地上躺了好一阵子,当我终于爬起来之后,发现自己的嘴里、脸上和身上,全部是血。我望着那棵和我差不多高的小树,它竟然毫无损伤,只是在风中轻轻摇着头,仿佛在嘲笑着我。我感到难过,情不自禁哭了起来。我忽然发现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这一切都是一个骗局,轻功根本就不存在,不管是武侠书,还是《轻功修炼秘籍》,书里面都是骗人的。从这以后,我有很多年都没读过武侠小说,直到父亲生病的那一年。那一年的暑假,父亲从武汉转院回家,所有的人都知道已经病入膏肓,包括父亲自己,包括我。那时候正是暑假,读初三的我在上午参加完补习之后,总是不敢回家。我害怕面对瘦成一具驱壳的父亲每天每夜无尽的痛苦,害怕面对母亲如深井般的痛哭,害怕面对各种亲戚长辈对我的可怜。我只想逃避。于是,那段时间,在每一个可以逃避的下午,我都跑到附近的一条小河边,那里有一棵大树,树干粗壮,树杈很低,我就躺在那棵大树上面,拿出一本租来的武侠小说,让自己沉浸在郭靖、杨过、或者韦小宝的故事里。我只想逃避。父亲终于去世。虽然早知道这个结局,但真正来临的时候,还是没有人能够接受。我手足无措,只知道痛哭,只知道在那个盛夏,在父亲遗体旁边,周围一片喧嚣,我却感到一阵又一阵彻骨的冷,一阵又一阵彻骨的孤独。因为那时候的风俗,父亲去世是惨事,需要尽早入土为安。于是,亲友们连夜将父亲的遗体送到火葬场。我端着父亲的遗像,被人牵着手,像一个躯壳般,痛哭,跪拜,然后爬上运送遗体的货车,下车,痛哭,再跪拜,目睹父亲成为一堆灰烬,痛哭,跪拜。回来的路上,我抱着遗像和骨灰,躺在货车的车厢里,望着天,那是个非常美的星空,深蓝色的幕布,镶嵌着点点繁星。我一路只是愣愣的躺着,望着星空。还想哭,眼泪却已经干枯。我想起父亲病重时,我看过的那些武侠小说,想起其中的主人公,想起杨过,想起郭靖,想起乔峰。还想起各种琐碎的片段,想起父亲无数的好,又想哭,却依然哭
我与书的故事演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