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诗宋词的感受篇一:古诗词感想从军行【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我的感想: 这首诗,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了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也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篇二:对古诗的一点体会对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的一些体会去年公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提出了我们中小学各个学科都应该融入关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我想我们语文课程在这方面应该担当起自己的使命,而且也具有我们的优势。在小学阶段如何教学古诗文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还是在积累。这个积累,在课程标准里做了量的规定,对小学六年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熟读甚至背诵不少于160篇的古诗文。这个量的要求表明了我们在积累方面的重视。古诗词包括文言文的积累,我们不要仅仅把它看成一种语言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其实它也是思想、情感、形象多方面的积累,包括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诗篇融入他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的一种营养,我想是终生受用的。为了加强积累,可以采取各种方法,课程标准里特别重视诵读的方法。诵读非常有利于我们去感受中国汉语言的一种民族特征,那种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诵读也有利于通过学生的发声器官,让他在视觉器官就是阅读,和思维器官,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之间直接建立起一种联系的通道。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这些语言的模块,对这些优秀的古诗文整体的储存。所以诵读的方法,我认为可以形成一种积累的快速反应机制。但它只是方法之一。除了积累和诵读之外,在小学阶段还可以有欣赏的要求,但是恐怕不能求之过剩。这是我们容易犯的毛病。也就是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求之过剩,做过多的理性分析,这是应该避免的。这个现在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较短小,思想情感积极向上,意境比较优美单纯,画面比较鲜明,而语言上相对来说比较朗朗上口的。像这样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有些作品它是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它的非常深厚的内蕴的。比方说杜甫那个《绝句》。小学生从小就会背,“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它具有非常优美的画面和非常鲜明的节奏,朗朗上口。小学生一读就会,一读就能记住。但是后面两句“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其实诗人杜甫的诗意是在那个千秋雪的“千秋”和万里船的“万里”,是一种漂泊之感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但这个小学生就未必能够了解。我想让他们慢慢地去消化,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就会对它的深刻的内蕴会有所理解。所以我想通过古诗词的教学,积累诵读感受体验,就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打下比较好的精神修养的底子。同时也打好语言修养的底子。这是我对于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理解。篇三:唐诗宋词鉴赏读后感《唐诗宋词鉴赏》学后感通过《唐诗宋词鉴赏》课程的学习和其他学员的主题讨论,我对唐诗宋词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既而提高了诗词鉴赏力;对小学诗词教学策略有了更多了解并且相信今后的诗词教学方法方式会更深入丰富。我的学后收获具体如下: 一、鉴赏内涵丰富了 ,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等表现技巧。 ,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等。二、诗词知识和教学理论更深入丰富 ,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三类。教学抒情诗可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分清: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第二步,通读一遍后,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情和志。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
对唐诗宋词的感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