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当局者不迷 旁观者不清.doc


文档分类:通信/电子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当局者不迷旁观者不清
——谈电影中的角色体验
哲学系 09923011 杨弘博
为什麽有的电影我们看时会紧张得喘不过气,害怕得闭上眼睛,高兴的手舞足蹈,感动的声泪俱下……
为什麽有的电影我们看后还会禁不住反复回味,或沉闷压抑,或兴奋畅快,或思绪万千……
恍惚中,我们已被电影的神奇魅力所折服——超时空的角色体验乐趣也许正是电影深得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用谁的眼睛看
一部电影开始时,我们总是有兴趣对“怎麽了”投去关注;当故事发展下去,我们会转变为对“怎样了”继续关注;当故事发展到更为复杂的时候,我们又会转为对“为什麽”关注到底。转变的过程正是由于在情节发展中,镜头的主人是由多个角色承担的,镜头主人的转化就是我们要说的所谓“电影视点”的问题。通常说来,一部影片的视点就是导演叙事的角度,它表现为影片所选择的讲故事的方法。为了适时的引导观众进入不同的人物的心理,在适当的时候适量的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知悉事件,导演常常会有意识的让镜头有时成为片中这个人或那个人的眼睛,有时又是局外人的角度,这就是电影里的“视点镜头”。当镜头用影片中人物的眼睛观察物象时,被称为主观视点;当镜头是客观的叙述和表现对象时,被称为客观视点。
以张艺谋导演的《菊豆》为例,对于电影中的主观视点,表现的比较突出的是天青偷看菊豆擦洗的一场戏,天青听到隔壁的舀水倒水声,禁不住直视木板墙,发现墙上的洞,便把眼睛凑上去偷看,菊豆听到身后板壁发出的声响,转头也从洞里看,这就构成了一组变换角色的主观视点。主观镜头除了用来表现人物的视觉物象外,还常常用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感受,比如旋转、物象模糊就可以用以表现人物眩晕或受到刺激的心理等等。
对于其中的客观视点,,在菊豆开始的部分,拍白天的染坊,仰视的镜头里,朗朗的日光,菊豆天青和长工们正把染好的匹布挂上晒杆,被染成大红、天蓝和黄色的布料从高高的晒杆上一批批流泄下来,一幅色彩鲜明、动感十足的画面宣泄着一股生命的热情与活力。
每部影片,导演总是精心设计好一个观看故事的角度,用不断转换视点的方式告诉我们是谁在看,以此调度着观众的心理视觉和生理视觉,引导观众从不同的方面去关注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
神奇的角色体验
可以说,角色体验就是电影视点转换的直接结果,在不断转换的视点镜头下,观众会于不知不觉中,一会成为身临其境的剧中人,一会又回到自身,成为客观清醒的局外人。在一个又一个不同角色的视觉经验中,观众体味了不同情境中不同性别、性格和身份的人的心理感受,读解了故事中的不同人物,也读解了由这些人物关系结成的故事。
印象很深的是在读高中时看过的一部片子,由德国导演朗格拍摄的《可诅咒的人》,这可以说是带给观众极其复杂的心理体验的杰作,片子取材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当时一个凶杀儿童案的真实事件,在片子开始,就有一组客观镜头把观众带入了笼罩着恐怖的柏林市,唱着恐怖儿歌玩耍着的孩子,邻居关于已经杀害了八名儿童的在逃犯的谈话,贴着悬赏捉拿凶犯的布告,投在布告上的凶犯的影子
……,女孩埃瑟被害后,为寻找杀人犯,警察在整个城市中盲目搜捕,这有激起了城市里盗匪、流氓、妓女的集体愤怒,他们认定是杀人犯给他们带来了灾难,于是他们和警察们一样开始了有效周密的搜捕计划。一场盗匪们的聚会镜头,巧妙的让观众意识到,尽管盗匪和警察的做法不同,但在无意间双方形成对杀人犯的联合行动,

当局者不迷 旁观者不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oy_001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