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合理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是高中新课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由于阅读书报时间少,头脑中的生物素材不足,再加上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对一些抽象的生物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而教材为了兼顾不同地域的学生,提供的部分资料离学生的实际很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模糊,不能和身边的实际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开发课程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乡土资源,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获得直接体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策略1、利用乡土资源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通化有着丰富而独特的野生山葡萄资源,以此作为主要原料,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通化葡萄酒享誉国内外,学习细胞呼吸时带领学生参观通化市葡萄酒厂的“世界第一大地下贮酒窖”,并了解葡萄酒的生产流程,学生在参观的时候提出了很多疑问:制酒用的主要菌种是什么?制酒原理是什么?如何获得菌种?既然发酵属于无氧呼吸,为什么发酵池是开口的?为什么每天导两次?为什么发酵池中的发酵为第一次发酵?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贮存为第二次发酵?冰葡萄酒与葡萄酒在工艺上有何区别?它为什么沾杯?葡萄酒有什么营养价值?冰葡萄酒、葡萄酒和白葡萄酒有什么区别?谁的营养价值更高?等等。通过与技术人员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更加鲜活生动,也学到了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2、利用乡土资源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选修教材《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腐乳的制作”这一课题在实际操作时因北方气候干燥,不适合毛霉生长,实验成功率很低,采取了很多措施结果仍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开发我们当地利用米曲霉为主的微生物经发酵酿制豆酱这一乡土资源来丰富学生对微生物发酵的认识。东北盛产优质大豆适宜制酱,有些家庭(尤其是农村)还保持家酿大酱的习惯,引导学生向家长学习其制作工艺,并查阅相关书籍,将整个工艺流程记录整理,根据流程统筹时间,进行操作。家酿大酱原料容易获得,过程简单易行,气候条件适宜,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还了解到我国制酱技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千余年,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的条件下,就利用自然界野生的微生物创造出生产豆酱的方法,说明他们在应用微生物方面的成就和贡献。3、利用乡土资源丰富校本课程新课程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开发课程的自主权,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其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乡土资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源泉。例如,通化是有名的中国中药之乡,有着独特的野生中药材资源,药用植物多达800多种,依托这一资源优势,通化的医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医药名城,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药厂的药材种植基地,了解贝母、人参、五味子、刺五加、天麻等中草药的形态及其药用价值,通过了解家乡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又如,白鸡峰国家森林公园是通化市区内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并邀请高校植物专家进行讲解,学生了解到长白山丰富的植物资源,增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将以上活动纳入校本课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
浅谈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