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泄露论文.docx江苏科技大学金融市场学论文题目:对我国个人隐私安全管理的深入剖析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学院: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徐宇洁1440416120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市场学董梁二O一六年十月对我国个人隐私安全管理的深入剖析摘要:徐玉玉等电信诈骗案件暴露出我国在个人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个人信息泄露不仅使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也不断挑战着法律的权威和政府管理的智慧。此类事件的发生既暴露出我国电信运营商在手机号卡发行、管理及网络提供方面的疏漏,又体现出倒卖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的利益冲动,更突显了我国现有法律框架对〃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罪〃的定罪量刑缺乏细化规定。关键词:徐玉玉、个人信息泄露、个人隐私安全一、 典型案例回顾及现状分析1、徐玉玉案回顾2016年夏天,山东临沂女生徐玉玉以568分的高考成绩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8月19日下午4点30分左右,她接到了一通陌生电话,对方声称有一笔2600元助学金要发放给她。在此之前,徐玉玉曾接到过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的通知,并办理了助学金相关手续,所以当时徐玉玉及其家人并没有怀疑这个电话的真伪。按照对方要求,徐玉玉将准备交学费的9900元打入了骗子提供的账号。发现被骗后,徐玉玉当晩便和家人去派出所报案。在回家的路上,徐玉玉突然晕厥,不省人事,经医院全力抢救仍没能挽回她的花样年华。但值得欣慰的是案件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警方出动大批警力全力侦查。28日,随着最后一名嫌疑人投案自首,6名涉案犯罪嫌疑人全部被抓获。[来自百度百科•徐玉玉]其实,近年来电信诈骗案频发,比如骗子事先获取事主个人信息,电话冒充有关人士告知事主资金有问题,假装为其保护资金操控事主骗走血汗钱;比如,又有犯罪分子冒充事主亲友,求助“借〃钱等等。但为什么徐玉玉案引发了极其广泛的社会关注?因为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为诈骗分子让人深恶痛绝,然而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究竟是谁泄露了徐玉玉的个人隐私,让骗子们有机可乘?厶徐玉玉案暴露出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电信诈骗日趋职业化。在徐玉玉案中,涉案的6名嫌犯中有3名是90后,最小的甚至不到19岁。6人分工明确,犯罪嫌疑人陈文辉租住房屋,购买手机、手机卡、无线网卡等工具,从犯罪嫌疑人杜天禹手中购买五万余条山东省2016年高考考生信息,雇佣郑贤聪、黄进春冒充教育局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名义对高考录取生实施电话诈骗,而郑金锋负责提取诈骗所得赃款,并由陈福地向郑金锋提供多张用于实施诈骗的银行卡。由此可见一斑,电信诈骗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电信诈骗产业链,呈现出职业化的特点。单单通过打电话诈骗,远不足以拉高诈骗的成功率,于是就诱发了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助长了诈骗的精准化程度,提高了其成功率。19日,嫌犯冒充教育局打出诈骗电话,对徐玉玉称有一笔助学金要发放。然而受害人几天前刚好接到教育局电话通知办理助学金申请,所以当接到这个电话时,时机和事项吻合,徐玉玉及其家人并未对其防备。试想,电话那头的人可以准确说出你最近的相关事项以及你的个人信息,你会怀疑他的身份吗?除了徐玉玉,她的其他同学也接到了类似电话,骗子对他们的信息一清二楚,这说明整体学生个人信息遭到了泄露。那么骗子又是从什么渠道获取这些个人信息的呢?就有关专家所说这些信息非常精准而且数量庞大,很可能是通过交易获取的。在电信诈骗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黑色产业链。从源头上看,数据泄露的途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黑客发现教育部门系统漏洞而入侵获取信息,二是教育机构内部人员为谋求私利而主动贩卖信息,三是教育部门的服务商或合作方利用工作之便窃取信息。从历次事件来看,内鬼泄密的比例最高。〃[]由此可见,信息泄露的途径各式各样。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的隐私越来越多,但每个人的隐私也越来越少。朋友刚买了新房钥匙还没到手,装修公司就打电话问是否需要装修;朋友刚买了新车,保险公司便比谁都殷勤地找上了门;朋友刚开始开户炒股,一些所谓的股市专家就主动联系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的一切都变得透明。3、我国对个人信息管理的法律现状针对个人信息管理,我国《宪法》和《民法》都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宪法》第38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因为保护个人信息最终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自然人的人格尊严。而《宪法》中的’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也都间接体现着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而网络个人信息作为个人信息的一种新型形式,当然也受《宪法》保护。经过我国《宪法》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中奠定的基调,我国《民法》从更加具体的层面和事务上做出了补充:在民事法律法规中,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o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v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
个人信息泄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