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与欧盟福利边界的重构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已有三年,一直未能见到缓和的迹象。无论是成员国的紧缩开支、私有化、降低福利,还是欧元区的债务减记、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与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M)计划的制定以及IMF等上千亿欧元的救助计划,都仅在短期提振了市场信心。从“欧洲学期”到“财政契约”,从加强银行业监督到强化欧洲央行职能,也未能最终“止血”。所有现象都表明,紧缩政策救不了欧洲。甚至可以说,越采取紧缩措施,欧债问题会越严重。
火上浇油的紧缩政策
从表面上看,紧缩是有依据的。欧债危机国家存在经济增长率低迷和财政支出刚性的矛盾,经济增长率低导致税基减少、逃税现象增多、财政收入减少,却因公民福利和养老金的刚性支出,导致财政赤字比率和政府债务比率远远超过欧元区《稳定增长公约》所划定3%和60%的红线,进而引发债务危机。因此,解决债务危机的最初出发点就是要通过紧缩,回归红线以内。通过紧缩重振市场信心,提升经济活力,最终走出债务危机。为了配合此次自救,连受欧债危机影响不大的德国和法国也宣布在三年内削减数百亿欧元公共开支。
从本质上看,紧缩不能救欧洲。从经济学原理分析,无论是财政紧缩政策还是货币紧缩政策(对当前欧元区国家而言主要采取的是财政紧缩政策),不论是减少财政支出还是增加税收(或提升税收上缴率),都是对经济复苏和重启经济活力的阻碍,制约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反过来还会进一步恶化衡,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从国际比较看,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超过200%,美国也超过了100%,两国通通超过了国际上通常所说的60%的稳健性标准,说明债务负担过重并不一定导致债务危机。因此,紧缩政策救欧洲是药不对症,甚至是火上浇油。强制回归红线的做法不利于欧元区总体经济复苏。
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是,欧债危机是因为福利增长过快和经济增长率较低引发的,换言之,美日等,但由于其经济增长率较快或福利增长受到节制,就没有发生债务危机。而现有紧缩政策没有办法跨越这两个难题,一是紧缩可能会导致经济更加低迷,二是紧缩政策不能有效削减民主政体下的福利刚性。
福利增长过快较为容易解释。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欧债危机较差,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和爱尔兰等国,加入欧盟后一方面享受了较多的欧盟结构基金和团结基金的补助,属于净得益国,加之因市场一体化所形成的产业从欧盟中心国家向这些周边国家扩散,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经济增长。爱尔兰在1990年代末甚至被称为推动欧盟经济增长的“小虎”,为这些国家福利增长提供了财政基础;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一体化出现的福利趋同效应。即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中心国家向周边国家扩散,改变了劳动和资本的稀缺程度,提升了这些。从2000年到2007年,希腊、爱尔兰、%、%、%%,%。如果说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各国普遍都遇到老龄化。与其他国家相比,欧债危机国的公共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和替代率等指标,都高于西欧,甚至个别还高于北欧。欧陆主要福利近60%,高于美国20多个百分点,而希腊养老金替代率则又高出欧洲平均水平将
欧债危机与欧盟福利边界的重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