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作业浅谈《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的独特文学样式,描写了自黄巾军起义直到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纵观《三国志演义》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太平盛世的明君良臣的希冀。 《三国演义》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臣、良将的典范;相反,则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残暴害民的代表。很明显的,全书具有浓烈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从古至今,历史上曹、刘两派孰为正统,向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是众说纷纭。 我认为“拥刘反曹”这一思想倾向体现出来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自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儒家思想也随之深入人心。正统思想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时代的局限,生产力低下。人们对神灵观念笃信不疑,对自然界了解不多,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封建帝王就是他们的“天”,所以每当遭逢乱世,人们总希望有个“真命天子”出世,给他们带来“甘霖”和“阳光”。加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深深扎根于处于封建时代的广大人民心中,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刘备和汉室是远亲,虽是织草履出身,但作为刘室宗亲他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因而作者这一主张是从下层民众的的思想阶层出发的,体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另外,在《三国志演义》(第六十六回)中提出“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第六十六回)这种“唯有德者居之”的主张,是符合人民大众的愿望的,加之刘备从来以“宅心仁厚,知人善任”著称,作者著书立说表明“拥刘”的立场,更容易被接受。作者生于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元代末年,他与农民起义军有联系,是“有志图王者”,他以蜀汉为正统,是为抒发他要恢复汉族为主的政权的抱负,这和当时受压迫的汉族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这些都说明,提出以蜀汉为正统,都是在民族斗争激烈的时候,用它象征汉族政权作为斗争的武器。据上述,我认为作者的“拥刘反曹”这个思想倾向明显地体现了人民的理想、感情;愿望和要求,是富于人民性的。同时说明作者罗贯中的创作是从广大人民的愿望出发,站在劳苦大众的角度上著书立说的。 其次“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意在歌颂仁政反对暴政。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写得很清楚:“拥刘”,主要是因刘备“仁慈爱民”;“反曹”,是因曹操”奸诈害民”。我想作者的最终目的是: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在《三国演义》里,作者从不同角度剥开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统治者的丑恶嘴脸,特别是对曹操这个阴险诡诈典型的揭露是透骨的(如关于“杀吕伯奢全家”、“梦中杀人”的描写)。这都充分反映了作者对这批残民以逞的群丑的极端的憎恨。而群魔飞舞,人民遭殃,在作者笔下也得到了充分的

作业浅谈《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c201601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1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