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3、领悟故事的寓意。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情节。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众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再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众人对愚公移山持何态度?1)、愚公妻:献疑,合乎情理的疑问。真实地指出丈夫移山所面临的困难,对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君:尊敬。(疑)2)、智叟:反对(强烈)和嘲笑。汝:轻视,轻贱的称呼。(笑和止)3)、愚公的子孙:纷纷赞同、坚决支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妻子的“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4)“遗男”:乐于相助、积极参加。4、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5、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⑴山体庞大;⑵工具简陋;⑶劳力不足;⑷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6、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7、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
《愚公移山 》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