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目标:了解词人的生平,体会词人借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紧扣“壮”字来品味词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能通过朗读将词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从语言的角度评析词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可能有同学知道,宋词可以大约分为两派,一是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还有一派是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介绍文学常识:同学们,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明确:“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那这前面的“破阵子”是什么?明确:词牌名;并带领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词牌名;了解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背景介绍:这首词的题目叫“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介绍。教师略加补充:辛弃疾写给好友陈亮的,二人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辛弃疾在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这首词是他一个志向的表达,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抓住其中的这个“壮”字。)走进文本:了解了题目,那请同学们一起来齐读一下这首词!一起来感受一下词人寄托其中的壮志豪情!读完这首词,哪些场景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壮”?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小组分享一下你思考的成果。明确:醉里挑灯看剑:醉梦里挑亮灯油观看宝剑。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这一句只有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喝酒,而且喝醉?醉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读这第一句,就让我们的心里产生了这么多的疑问,但这些疑问,我们可以在细细品味完全文后做一个很好的解答,因此词人在这里没有做很详细的说明,但却很好地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梦回吹角连营:词人梦见自己回到了战场上,听见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了号角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可以感受到将军、战士们的豪迈。(同学们能想象一下,士兵们在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会说些什么呢?)沙场秋点兵: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写出战士们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的豪壮场面。(请全班分享的同学把分享的句子读一读,学生进行评价,要读出壮志豪情。)这些场面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壮”!这首壮词中的这位将军其实也可以说是辛弃疾自己的写照。我们一下来看一下辛弃疾的生平,对他做一个简要的了解:(介绍生平)1162年,23岁,金攻宋,鸩众二千人起事,隶耿京,为掌书记1164年,25岁,至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闰二月,缚张安国至建康就刑。1166年,27岁,上表《美芹十论》,任广德通判。1172年,33岁,在司农主簿任,作《九议》上虞允文。……1179年,40岁,召为大理少卿。初识陈亮。1181年,4
古诗词三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