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纪兰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长治市西沟)社会实践报告——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西沟,一个普普通通的太行山上小山村。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她却是共和国版图上唯一被标出名字的行政村,她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关注的地方,她曾被毛泽东称赞为边区农民的方向,她是中国第一个互助组合作的诞生地,她是全国第一批爱国丰产金星奖章获得者,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杰出典范,她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她是郭玉恩,李顺达和申纪兰三位全顺县,全村国土面积30500亩,耕地1560亩,林地面积21667亩。辖9个自然庄,635户,2138口人,组织设置为党总支,下设4个分支,12个党小组,110名党员,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闻名全国的老典型。西沟是红色教育基地,比乡政府还要醒目的建筑,是“西沟展览馆”。这个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2000年重修扩建过一次,从“劳动起家”的牌匾下,沿石阶直上约3层楼的距离,才能到达展厅大门。门口的半身塑像是李顺达,两层展厅中,大幅照片和文字记叙了以李顺达和申纪兰为荣的西沟历史。大型汉白玉雕塑九龙壁,“中国西沟”、“凤毛麟角”、“麒麟玉标”以及富有民族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意义的大型浮雕壁画,赋予西沟精神新的内涵,使这种精神真正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说到西沟,就不能不说申纪兰。从山南底村嫁到西沟村的申纪兰18岁,那是1947年,一个沸腾的年代。她和李顺达,都成为与西沟村紧密相连的一种符号。就像西沟村人自己总结的那样,“先是李顺达的时代,然后是申纪兰的时代”。1983年李顺达逝世后,申纪兰就成了西沟村的“唯一”。申纪兰,女,汉族,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顺西沟人,历任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主任、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至四届执委。1951年协助李顺达创办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带领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实行男女同工同酬。1952年第一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还代表中国妇女参加了1953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访问过前苏联首都莫斯科、前波兰首都华沙和前民主德国首都柏林等社会主义国家,还受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中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79年、1989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从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到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全国唯一的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被国际友人称为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做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申纪兰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在周恩来总理家中作过客,和邓小平一起照过相,江泽民同志称她是“凤毛麟角”。胡锦涛、李鹏、朱镕基、薄一波还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她的经历传奇而辉煌。山西省一位领导曾这样评价申纪兰:”文化不高水平高,职务不大贡献大。申纪兰常说:“只要我活一天,就要为西沟群众奔波一天。”西沟的发展、西沟的名气、西沟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这位已是耄耋之年老人的滴滴汗水。1938年西沟村建立党支部,1943年建立互助组,老劳模申纪兰带领大家艰苦创业,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将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穷西沟,建成了农林牧贸工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全国树起了光辉榜样,成了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申纪兰之所以能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始终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因为她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一颗平常人的心、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她把所有的荣誉归功于党,牢记党的宗旨,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一心扑在工作上,勤奋敬业、恪尽职守、坚持原则、严于律己、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勇于吃苦、甘于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可信、可靠、可敬、可亲的良好形象,体现了一个党员干部的最高境界和水平;无论五十年代第一次当劳模,还是七十年代身居省妇联主任要职,无论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还是无数次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她始终保持一个普通农民的本色,长期生活在山区农村,生活在群众之中;几十年来,她始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把党和人民交付的每一件事办好,体现了一个普通党员的最高境界。她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范,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省以至全国共产党员作风建设的一座灯塔、一把标尺。置身于西沟这片火热的土地,观看李顺达、申纪兰先进事迹展览,聆听申纪兰热爱祖国、热爱党、心系群众的肺腑之言,走近我国唯一的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同志,解读她那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我感叹:申纪兰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蕴含着取之不尽
申纪兰社会实践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