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研究综述.doc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研究综述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在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日益凸显,在总结归纳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国内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的理论分析研究。从心理学多层面分析总结青少年的犯罪成因,这对于预测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71-02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增加,并有越来越低龄化的特征,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急剧增长趋势。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国民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相伴随的现象,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青少年犯罪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层的犯罪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是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问题也正在困扰着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因此,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已经成为犯罪成因研究的重要领域。有人把青少年阶段称为“危险期”。因为在此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会出现矛盾性的特点,心理上感知到的成人感与现实中的幼稚性经常会产生极大的冲突,从而出现了个体的“认知—行为”相失调的情况,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冲突问题。也有人借喻心理环境“荒漠化”这一比喻来形象地形容青少年的心灵缺乏其所需要的温情,这极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各种偏差心理,也就是青少年心理的不健康状态。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犯罪青少年的认知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化缺陷。一是他们具有不正确的三观,尤其是享乐的人生观。据某市对200多名青少年犯的调查研究发现: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追求个人享乐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二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意识。他们对待人和事不是心怀感恩,而是变本加厉的仇恨、报复社会。这种反社会的意识渗透在了他们的性格和日常行为中。三是他们具有错误的道德观。他们对待善恶、是非、美丑不是做出正确的评价,而是歪曲它们。很多青少年认为“打架是勇敢义气的表现”、“帮助朋友打架是团结互助”,这种错在于道德意识中的缺陷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之中。四是他们法制观念的缺失,缺乏最基础的法律常识、法盲犯罪尤为突出。 。犯罪青少年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往往是歪曲的。在犯罪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方面,他们多数具有认识上的偏激性、易冲动性、情绪极易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在情感上,对待他人与社会冷酷无情、麻木不仁、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的情绪变化多与庸俗、低级需要相联系,沉醉在不健康的精神需求中。消极的情感体验极为突出,一方面对他们的同伙讲哥们义气、重感情;另一方面,又极易产生嫉妒、愤怒的心理,遇到挫折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的自尊扭曲,有时又很极端,这就使得情绪冲突经常在他们身上出现。 。首先,犯罪青少年的意志力往往非常薄弱,极易诱发犯罪动机。其次,他们的犯罪动机往往不稳定,跟随情绪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犯罪动机的进一步恶化。再次,有时他们的情绪、情感本身就能形成直接的犯罪动机,起到直接驱使他们产生犯罪行为的作用。最后,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并且这一特征明显,有些犯罪行为的犯罪动机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国内对犯罪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