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古镇——青龙洞-旅游管理镇远古镇——青龙洞 青龙洞位于贵州省的边陲小镇——镇远,至今矗立了600余年。青龙洞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不仅是镇远古镇的文化缩影,又是儒、释、道教三教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经典代表。贵州有这样一个地方,一提到她,去过的人们就联想到一幅山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美在其中的水墨画卷,这个地方就是镇远。镇远位于贵州省东部,从秦朝设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仿佛格外垂青这座边城,将各种文化陆续牵引至此,而镇远也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把他们柔和在一起,都说浓缩的才是精华,要我推荐一个能囊括镇远各种文化的地方,那就是青龙洞。青龙洞始建于明洪武21年,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是贵州最大的古建筑群,与山西悬空寺、甘肃麦积山并称中国古寺三大“空中建筑”之一。它背靠中河山,面临舞阳河,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硬是在奇特怪异的石灰华溶蚀悬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片阁楼洞天。它气势雄伟、构思大胆、布局精巧,在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之奇,奇在它的建筑文化上。青龙洞似洞非洞,而是贴壁临空依山而建的寺庙。进入青龙洞,仿佛进了一个曲径通幽的建筑迷宫。里面洞中有楼,楼中有洞,甚至半楼半洞。它因势造形,在崖壁上采用“悬挑”、“吊脚”、“附岩”、“嵌入”、“筑台”等多种工艺,造就了一幅玲珑剔透的巨型浮雕,被称为建筑园林的博物馆。这座建筑博物馆的一个特色就是马头墙的翘角飞檐。这种模式是江西婺源与安徽徽州一带的汉人创造的,历史上称为“徽派”建筑。这种样式,以砖墙隔离左邻右舍,一为防火,二为安全,三为美观。据传,镇远徽派建筑,源自明代徽军入黔,而大批江浙商人、朝廷命官入主镇远,便也带来家乡的建筑。青龙洞之“妙,”妙在独特地形上。大家看我们右上方这个名曰“谐趣”的亭子,您见过四根柱子的亭子,五根柱的亭子,但你见过三足鼎立的亭子吗?除青龙洞外,恐怕绝无仅有。它不仅是悬崖建筑的神来之笔,也表达着儒释道三教的呈三足鼎立之势和谐共处。在这里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朱熹老夫子、半仙张三丰……儒释道三家分而有之,合而享之,和平共处,体现了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宽容观念。三教合一的思想不仅蕴藏在青龙洞中,还影响着镇远人民,长久以来他们受到中河山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佛家劝人向善,儒家以“仁礼”为核心,道家“不争”“无为”,使镇远人民受到悠久厚重文化之风的教化,使镇远透着一份儒雅出世的格调,也使来到镇远的游人沉浸在一种祥和、平静的氛围之中。青龙洞之“绝”,绝在万寿宫门楼上。青龙洞的这一绝可是万寿宫的秘密,这秘密不在院墙之内,而是在万寿宫门楼外的砖雕上。青龙洞曾在连年的战乱斗争中损毁殆尽,1983年,政府启动青龙洞修缮计划,面对如同废墟般的青龙洞,专家却为找不到青龙洞原貌蓝本而犯愁,此时,一位老人家从自家搬来两块写满了毛主席语录的大石板。当他把写有语录的土块剥下来时,大家惊呆了,不看不得了,这不正是青龙洞全景图么!正是当年这位老人家巧妙的包装,才使这两块古董级的砖雕免被“红卫兵”锤砸,逃过一劫,原来,当年青龙洞落成后,一位不知名的石匠将青龙洞建筑全景按8000:1比例雕刻在石板上,两块砖雕各长120厘米,宽40厘米,却将立面约2万余平方米面积的青龙洞、紫阳洞、中元洞、万寿宫。四组古建筑群全景雕刻
镇远古镇——青龙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