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今日三农网(咋防治鸭中暑是鸭在外界高温或高湿的综合作用下,机体散热机制发生障碍、热平衡受到破坏而引发的一种急性疾病。如果救治不及时,可引起大批量死亡。 一、症状 鸭中暑表现为烦躁不安,体温升高,随后出现昏迷、麻痹、痉挛而死亡,或呼吸困难、急促,翅膀张开下垂,口渴,走路不稳或不能站立,最后因虚脱而死亡。剖检可见大脑实质及脑膜充血、出血,血液凝固不良,肠道水肿,肺及卵巢充血。蛋鸭产蛋量下降,剖检可见有待产的蛋。 二、预防 (1)合理设计鸭场、鸭舍,减少热量进入,并对鸭舍、屋顶、墙壁进行刷白处理;在鸭舍周围种草植树,不仅可以遮挡阳光,而且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热量,降低空气温度。 (2)降温防暑。敞开鸭舍门窗,加强空气流通,有条件的可安装排风扇或吊扇;在中午高温时段,通过地面洒水、屋顶喷水,亦可降低舍内温度;也可实行带鸭喷雾消毒,既降温,又杀菌。 (3)加强饲养管理。早放鸭,晚关鸭,增加中午休息时间和下水次数;在盛夏晴天,让鸭露天乘凉过夜;适当提高日粮的营养浓度,多喂青绿饲料,增加饲料的适口性;供给充足清凉饮水,尤其是深井水,避免暴风雨侵袭;注意驱虫、防病。 (4)药物防暑。速效暑宁,每瓶溶于1000克水中,或拌料500克,连用3~5天,在应激和温度超过29℃时可连续使用;热暑平,每袋溶于300公斤饮水中,或拌料150公斤,同时增喂维生素C和电解多维等。 三、治疗 (1)在中暑鸭脚部充血的血管上,针刺放血,一般放血后10分钟左右即可恢复正常。 (2)用冷水缓淋鸭头部,并用2%“十滴水”灌服,每只每次4~5毫升,一般20~30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 雏鸭需防慢性呼吸道病的防治雏鸭慢性呼吸道病又名鸭窦炎,是由鸭霉形体引起的一种疾病,多发于2周龄~3周龄的雏鸭,发病率可高达80%。传染源为病鸭和带菌鸭,当空气被污染后,常经呼吸道传染,也可经污染的种蛋垂直传染。雏鸭孵出后带菌,如遇育雏舍温度过低,空气混浊,饲养密度过大及应激等,很易导致本病的发生。近年,南方不少地区饲养的雏鸭均发生此病。临床症状病初可见一侧或两侧眶下窦部位肿胀,形成隆起的鼓包,触之有波动感;随着病程的发展,肿胀部位变硬,鼻腔发炎,从鼻孔内流出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病鸭常甩头;有些病鸭眼内积蓄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病程较长者,双眼失明;病鸭死亡较少,常能自愈,但生长发育缓慢,肉品质量下降,蛋鸭产蛋率下降。剖检病鸭眶下窦内,常见充满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窦腔黏膜充血增厚,有的蓄积多量坏死性干酪样物质;气囊壁混浊、肿胀、增厚;结膜囊和鼻腔内有黏性分泌物。防治措施 ,做好舍内清洁卫生、防寒保温及通风换气工作,防止地面过度潮湿及饲养密度过大等。 “全进全出”制,空舍后用5%氢氧化钠或1∶100的菌毒灭等严格消毒。日常严格检疫,及时淘汰病鸭或隔离育肥。 :泰乐菌素按500mg/L拌水混饮,连用3天~5天;恩诺沙星按25mg/L~75mg/L拌水混饮,连用3天~5天;复方氟苯尼考可溶性粉按100mg/L~200mg/L拌水混饮,连用3天~5天;盐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按500mg/L拌水混饮或100g/100kg饲料混饲,连用3天~5天;吉他霉素预混剂按10g/100kg~30g/100kg饲料混饲,连用5天~7天。 小鸭传染性窦炎的防治措施近年来,小鸭在春、夏、秋季,尤其是肉用型或兼用型小鸭都易发生传染性窦炎,虽然死亡率低,但严重影响增重。 病鸭病初鼻孔流涕,日后鼻涕逐渐变浓,呈黏液性或脓性,不能流出,以豆腐渣样或干酪样物填满眶下窦,引起眶下窦肿胀,隆起如蚕豆大,按压柔软,10余天不消散。眶下窦发痒,常被鸭爪抓掉皮而露出红色肌肉,或因呼吸不畅而甩头,或因眼鼻分泌物使头部湿润,使头部无羽毛,皮肤呈青铜色或蓝色。病鸭的颈、翅、脚常出现短暂性的半麻痹状态,个别鸭在水上时会因颈部麻痹抬不起头而被淹死。剖检死鸭见上呼吸道黏膜充血,肺水肿,局部充血、出血或肝脏变化,气囊混浊,水肿增厚。本病主要由鸭霉形体引起,通过胚蛋和呼吸道传染。鸭霉形体对外界不良环境和消毒液的抵抗力均不强。防治方法:每公斤鸭体重用酒石酸泰乐菌素注射液40毫克皮下注射1次后,,供鸭饮用5天后可治愈。当地如有与鸭浆膜病并发的鸭群,则用恩诺沙星,,或每升水加入50毫克混饮,均连用5天,可治愈。如果饲料中没有添加盐霉素或莫能菌素,每吨饲料中添加泰妙菌素100克,连用5天~7天,效果好。如病鸭眼睛下方出现皮肤隆起,应用消毒过的剪刀将其剪开,将豆渣或干酪样物挤干净,洗涤后用磺胺类或抗生素类消炎膏填充,防止继发感染。鸭病防控3大关键措施一、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鸭病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