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防治浅析鸭群放牧死亡原因与应对措施采取鸭群放牧,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率高、风险小的养鸭途径。但近年来,由于放牧地、水源等不断遭受农药、生活垃圾、病死畜禽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致使鸭群放牧出现发病率和死亡率年年不断上升的势头,从而给养鸭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制约养鸭业的发展和挫伤养鸭户的积极性。为此,笔者现将鸭群放牧出现死亡的各种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死亡原因中毒引起: 在鸭群放牧中, 中毒死亡是鸭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多的一个原因。其危害最大,中毒的主要特征则表现为发病率高,发病快,死亡多,来势猛(1) 农药中毒: 由于在放牧前未进行调查, 也没有试放导游鸭, 就将鸭群赶入放牧地, 从而引起中毒。(2) 灭鼠毒饵中毒: 在投放灭鼠毒饵时, 由于没有按要求投放, 致使牧鸭误食而引起中毒。在投药前,事先未通知放鸭户,从而造成鸭群放牧而中毒。(3) 误食腐败动物尸体: 由于夏季天气热, 外界气温高, 湿度大, 是各种畜禽死亡的高发期。畜禽病死后,由于没有按规定进行深埋、焚烧等方法处理,而是到处乱扔,又因为夏季有时出现干旱少雨,造成部分湖泊、沟塘干涸,内存有腐败的小动物尸体和变质的田螺、蚌类等,少数鸭农又不注意认真察看,就赶鸭放牧,从而使鸭误食后而引起中毒。(4 )雏鸭水中毒:雏鸭出壳后,应在 24 小时以内开食饮水,否则易引起鸭只暴饮,导致水中毒。(5 )用药中毒:鸭群发病后,由于诊断和用药方法有误,常使鸭只死亡。如少数养鸭户见鸭群出现拉稀,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殊不知,拉稀是发病后的症状之一,这样很容易形成误诊。其次给鸭群服药不按说明书服药,而是随心所欲。传染病引起(1) 不按期接种疫苗: 由于购进的雏鸭缺乏母源抗体, 购进后又没有及时接种鸭瘟弱毒冻干苗、鸭病毒性肝炎苗等,致使传染病发生。(2 )采食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由于牧地饲草或饮水,被患有传染病的鸭采食或粪便所污染。(3)病、健鸭同群放牧: 由于部分养鸭户缺乏病健隔离设施, 致使病健同群混放而相互感染。各种兽害由于放牧鸭没有固定的鸭舍,因而不能有效地防止鼠类、猫、狗等野生动物的侵袭。在育雏期间没有专人看管,很容易使鼠类等野生动物窜入栏舍,咬伤、咬死雏鸭。应对措施 1. 做好鸭舍与放牧场地防护工作。消灭鼠害,防止猫、狗及野生动物窜入鸭舍和牧场。稻田放牧必须保持水深 10 厘米以上, 放牧人员要不断在田间巡视。一旦发现敌害,应迅速赶鸭离开,另选场地。 2. 雏鸭出壳后,要保证在 24 小时内开饮开食。 3. 采取未病先防, 搞好免疫接种。雏鸭进棚前 1 周用 20% 新鲜石灰水或 5% 来苏儿溶液泼洒地面和墙壁四周。用具用清水清洗后进行一次全面消毒, 以后每隔 2-3 周再进行一次消毒。对 1-3 日龄无母源抗体的雏鸭, 注射 毫升鸭病毒性肝炎疫苗, 20 日龄接种鸭瘟弱毒疫苗。雏鸭 1-3 日龄内用 % 的高锰酸钾水连饮 3 天,用以清理肠道。 5-7 日龄按 % 比例在饲料内拌入磺胺六甲氨嘧啶,控制球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10-13 日龄再重复用 1次。平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 % 氟哌酸和 % 多维素, 防止肠道感染并补充维生素不足。 7-9 月间是水禽感染禽霍乱病的高峰期,在此期间要在饲料中按每只苗鸭拌入喹乙醇 25-3 0 毫克,连用 3-4 天,以后每隔半月用药 1 次。苗鸭 20 日龄左右,按每公斤体重口服丙硫咪唑 15-25 毫克驱虫,以后每隔 30 天用药 1 次。 4. 不要赶鸭群到干涸的沟塘内放牧。放牧人员应在放牧前对牧场、水源进行实地检查, 打捞腐败动物尸体。对污染严重的牧场、水源一律禁放。平时放牧要先放导游鸭。不要将病死畜禽以及腐败的动物产品、过期的食品随手乱扔,应按规定进行焚烧或深埋。 5. 搞好牧前调查。刚喷洒过农药的牧地或者被农药污染的地方一律禁放。不到农药厂、化工厂、食品厂附近放牧,不到养殖场下游放牧。在近期内有病鸭放牧过的牧场、水源禁牧。选好放牧路线,做好实地考查,主要根据农作物布局、收割时间、天然饲料资源、施肥习惯、药物喷洒、有无疫病等拟定一条可靠的放牧路线。 6. 放牧场所应禁放毒饵,如确需投放,应通知鸭农调换牧地,或让其关养。做好农药、化肥的存放、保管和使用工作,切忌在鸭场附近存放农药化肥。放牧途中发现鸭群中毒, 要立即停止放牧回舍,并对症进行治疗。放牧中发现病鸭,不能乱投药品,应及早确诊, 准确用药。 7. 发现有传染病在鸭群中流行,要迅速进行隔离,停止放牧,封锁牧区,确诊后治疗,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被污染的物品用具要进行严格消毒,同时也不准疫区内鸭子调离疫区,病死鸭要进行深埋或焚烧。 8. 要随时注意收听当地天气预报, 有恶劣天气到来时, 要停止放牧。炎热天气中午要选择通风遮阳的林区让鸭休息,
鸭病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