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行业剧的“群像”塑造——以电视剧《医者仁心》为例
近年来,家庭伦理剧、谍战剧、青春偶像剧等电视剧类型占据了国产电视剧的主流市场。观众对于某一电视剧的青睐随即会衍变为创作跟风潮,影响电视剧类型与表现内容的创新。理论上的创新总是滞后于实践,2010年岁末,中央电视台八套《医者仁心》和2010年众多卫视的开年大戏《钢铁年代》让国产“行业剧”有了新的生命力。
所谓“行业剧”即“以一个行业的人群为主要表现对象,以这个行业中发生的事件为主要的表现场景,所有的情节都与这个行业的种种细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在内地,行业剧虽然产生并发展了多年,但是始终停留在正面宣传个体形象,讴歌行业风尚的层面,与发展相对成熟的美、日、港等地的行业剧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其最大的差异即“行业群像”的塑造。如何从行业出发,超越个体,塑造一群真实生动的群像,并从他们身上折射社会现实,是所有行业电视剧创作的关键点。综合国外创作的成熟做法,从近期优秀行业剧创作特点出发,笔者对行业剧的群像塑造提出以下创作要点。
一、人物形象设置——前景、中景、背景,三层构造人物图谱
从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港产商战剧和警匪剧,到如今的内地医疗行业剧、古玩剧等,一系列行业剧成功的秘诀首推编剧在人物形象上的精心设置。每一部电视剧建构一个庞大复杂的人物关系图谱,人物错综复杂却关联紧密。那么,如何设置人物形象呢?笔者认为,不仅要重点考虑主要人物的塑造,还要讲究
“上下左右周边”关系网上人物的设置。
(一)正面为主,差异性设置“主要人物”
所谓“主要人物”,即典型人物。《医者仁心》中的武明训、钟立行,《钢铁年代》中尚铁龙、杨寿山都是近期行业剧中塑造的典型人物。他们不仅具有典型的行业人特征,且凝聚了行业精神。归纳总结,典型人物的选择要把握以下内容:首先,人物以正面为主,是行业精神的正面体现,最好不是反面形象,否则不利于行业精神的正面呈现;其次,典型人物一到两名,尤其以两名为宜,不需要过多,多了则易分散表现力,不利于主题的表达;再次,如果设置两个以上的主要人物,人物之间的个性特点、行业优势、职业理念等要有明显差异,他们或是张扬与内敛相别,或是中规中矩与大胆革新相异,但人物均需具备一个共同特点——为行业努力奋斗。
(二)上下左右,正反设置“次要人物”
一般类型电视剧除主要人物外,次要人物都是服务于主要人物的。编剧在次要人物身上的表现力往往缺少分量,即便给力,也仅仅是少量的配角呈现精彩。而行业剧与一般电视剧在人物呈现上的最大区别就是,次要人物不仅仅服务于主要人物,它同时服务于行业剧的“行业”。电视剧要通过他们来刻画整个行业的面貌与精神。因此,次要人物的设置与呈现也是“行业剧”的最大看点。以《医者仁心》为例,用编剧的话说,他在剧中呈现的是三类人,“前边一组人物,江一丹、武明训、钟立行是有情感的部分,然后中景的部分是丁祖望、严如意、丁海,后面的是奔跑的这些人
……”[2],前景要寻找典型,那么中景和背景人物如何设置?笔者认为,以主要人物为中心,考量其“上下左右周边”关系,构建一个行业人物关系网络,是行业剧的“次要人物”设置原则。
“上”即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这一层面的人物构建的是当前国情下行业生存的监管环境,便于反映体制问题。单位员工或服务对象告状、进人审批、新盖大楼
浅论行业剧的“群像”塑造——以电视剧《医者仁心》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