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0001课程类别:通识教育课课程属性:必修□√限选□任选□学分::24理论学时:24实践学时: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在教育部的课程定位中,属于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二)课程的任务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一)理论教学军事理论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在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地图、模型、图片、幻灯视频等多种教学辅助工具,进行直观教学,并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深度与广度结合起来,通过“四个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坚持严格的考试制度,确保军事理论教学的质量。(二)能力培养通过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的学习,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能正确认知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体系与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分析军事问题;能正确认知战略环境、发展趋势、国家安全政策,自觉履行一个公民应急的国家安全的权利与义务;能理性认知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现代作战的影响,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正确认知军事高技术与新军事改革的根本动因、深刻影响,明确科技与战争的关系,树立为国防建设服务的思想;能把握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与发展趋势;能正确认知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同时熟悉信息化战争的特征,树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总之本课程学习将提升学生严谨求实、多元思维、居安思危的人生品格,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爱国、护国责任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和心理品质,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学方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比如“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知识点往往比较抽象,学生不仅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难点与重点,而且需要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观看网络视频资料来理解,本课程教务处课程中心平台的名师空间课堂录制了很多视频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资料介绍,专题导读。处课程中心平台的名师空间课堂为学生介绍有关报刊、网站中关于国防知识和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的文章,介绍相关书籍、纪录片和经典影片、战争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研究问题。探讨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新课讲授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阅读该节课的阅读材料—课程中心平台的名师空间课堂里的概念库、案例库视频库等,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所阅读材料在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课堂教学环节每节课安排学生讲评热点、焦点军事新闻,对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联系实际案例教学,同时学生以后可以通过将来已经规划建设的实训室模拟操作
《军事理论》教学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