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让孩子乐问且善问.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让孩子乐问且善问.doc让孩子乐问且善问中国传统教育是怎样的呢?每想到这个问题,我的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周一贯老师的一篇《我是怎样变成一只小板鸭》的教育童话:一只原本十分天真活泼的小鸭,经历“填”“考”“酱”三个阶段,最终被磨练成了一只规格标准且唯一的“板鸭”。这算不算是传统教育的悲哀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不需要乃至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独到的见解。课堂上,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教师的“问”剥夺了学生的“问”,使本该充满问号的童年在现实的教育中很快就变成了句号。难怪,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会有这样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俗话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我们让学生学会做学问,就是首先让他们学会问。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自觉、强烈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掌握“质疑”开启这把创新之门的钥匙的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让学生脑中充满“?”(即,乐问),且是有价值的“?”(即,善问)呢?在教改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乐于发问、善于质疑能力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明确目的,转变观念实际教学中,这样几种现象屡见不鲜:①依然故我型。即,导学前,让学生读文充分质疑,导学时却将学生之疑置于一边,依旧照本宣科。②生搬硬套型。即,把质疑当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明明学生已无疑,教师却仍坚持要学生质疑。③巧设埋伏型。即,学生读文后,象征性地叫几位学生提问题,而所提的问题“恰好”与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导学思路“不谋而合”。之所以存在以上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质疑的目的不明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先明确让学生质疑的目的。质疑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四个:①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②挖掘学生潜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的能力;③使学生的质疑为教师的导学指明方向,以提高教学效率;④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并给予帮助。人虽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因此,教师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机械地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学生,规范和限制他们的思维活动,而是应当一改往日居高临下的态度,悉心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学生学有创见,赞赏奇思异想,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将说不完整的补充完整,没有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明白的可以举手再问,见解不同的可以再探讨。总之,对待学生的质疑,即使幼稚可笑,也不能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或敷衍了事,而是必须加以正确引导,耐心释疑。因为,高质量问题的提出一般都是从低质量问题起步的。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整齐地叠放在课桌上,或背于身后,发言要先举手,不准随便讲话。这些僵化的课堂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张与戒备状态,同时产生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对严肃有余、亲切不够的教师,学生个个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试想:在这么紧张的氛围里,要让同样紧张的学生产生质疑问难的兴趣,难道不是一种奢望吗? 要改变目前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创造十分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探索问题的环境,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

让孩子乐问且善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buufeh058
  • 文件大小50 KB
  • 时间2019-07-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