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2、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4、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5、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来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6、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不断的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8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9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他在生产的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10固定资本: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11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那部分生产资本。(其周转速度是资本活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12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只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的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自然分工为基础,主要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13商品经济:是指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14市场经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15个别劳动时间: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17货币乘数: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供给与最终形成的社会货币的流通量之间存在着倍数扩张或收缩的关系。K代表货币乘数,D代表存款总额,R代表初始存款,r是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利率。则K=1/r=D/: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问题。19通货紧缩:纸币发行量低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增值和物价下降的问题。2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21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22生产成本: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价值增值而发生的资本耗费。23利润:当剩余价值不被看做是可变资本产物的,而是把被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是利润。即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换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24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出卖的价格等于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是商品价值的转换形式,他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的形式为前提。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P+K级差地租:指土地等级高低相联系的地租形式。25绝对地租: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
大一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