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拟写题”试指津.doc“对联拟写题”试指津【技法指导】“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对要表现对象先后进行贬损褒扬或褒扬贬损,这种抑扬生变的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一般地说,“抑”是低潮、是抑制的,“扬”是高潮、是昂扬的。“抑”和“扬”表面看是互相排斥、对立的,本质上又能互相衬托,形成对照。抑扬变化可以是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感情的变化,也可以是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本身立场或心理的变化;可以是同一事物的抑扬,也可以是同类事物的抑扬。“抑扬”本身有“对比”的意味,和对比不同的是,抑扬有所侧重,或重在抑,或重在扬,对比则是两相比照,相互映衬,不分伯仲;抑扬和蓄势也有关联,蓄势一般是同向运动,最后水到渠成,决堤而泻,抑扬的前面也往往蓄势,不过最后是异峰突起。抑扬的运用,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从整体上着眼,从主题和人物性格刻画、艺术表达效果出发,安排好轻重、主次、详略。不论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所“欲”都是目的,所“先”都是手段。前者抑是为了扬,重点在扬;后者扬是为了抑,重点在抑。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轻重倒置,喧宾夺主。二是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三是要掌握好“度”和转换的自然。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失真或有悖于事理而影响表达效果。最后,抑扬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是单独使用,而是和悬念、铺垫、对比、蓄势、插叙、擒纵、张弛、陡转等法灵活搭配,形成文章的波澜。【佳作展示一】叙事性散文作品中的抑扬父亲的手文/湖南一考生父亲的手,即使是在教训孩子,也会给予孩子温暖。——题记自我有了记忆能力起,我对父亲一直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老实说,父亲并不高大,一米七的个头,略有些发福的腰,微微挺起的肚子,以及一副金丝边眼镜,怎么看怎么像个有学问之人,理应是温文尔雅的。谁知在我的心中,他却像个山野村夫一样,有些匪气。尤其是他那双手,虽不似练武之人布满老茧,威力却很惊人。他的手,厚且大,指头极粗,张开五指,便像一块砖一样厚重。当他的砖一样的手掌向我挥来时,我顿时觉得我成了孙猴子,即将被“五指山”压得无翻身之日。事实上,我也仅仅和父亲的手掌亲密接触过三次,第一次是手,第二次是脸,第三次是头。记得我八岁那年,正值顽童岁月,也是任性的时候,那时我迷上一套漫画,数次开口索要不成后,我便铤而走险——偷,大概偷了三十块钱,当时的我显然不够熟练——当然后来也没偷过,当我把手伸进父亲皮夹的一刹那,我忽然感觉身后有鼻息直喷颈部,我转过头一看,一黑脸大汉正铁着一张脸,剑眉倒竖,怒视着我。当天,当父亲的“砖头手”第一次用力地拍到我的手掌时,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因为太疼了! 从那时起,我对父亲的畏惧程度一天天加剧,心中也产生了一丝丝怨恨。在我十五岁那年逃课被抓到后,父亲第二次打了我,当他厚大的手掌劈在我脸上的时候,我感到了火辣辣的疼!十六岁、十七岁时我的身高如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真有“势拔五岳掩赤城”之势,十七岁的我和父亲站在一起时,个子高他一头。但对于父亲的“施虐”,我不敢有丝毫反抗。终于,在一次犯了错后,父亲又扬起了他的手。我心想,若他挥下,我一定有挡住他的手的力气。他扬起的大手上有一道深深的红色指甲印,我清楚地看到,那是在听老师训斥我时,父亲用他的拇指,狠狠地插
“对联拟写题”试指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