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教育读本学习心得廉政教育读本学习心得 近日,我阅读了《廉政教育读本》一书,觉得深受启发。从而深刻地了解了廉政建设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看完后感到就像是听了一堂不设讲台、不见讲师的廉政讲座,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精神营养!我觉得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着重要借鉴和参考的作用。纵观中国历朝历代,从“为民父母”的原始公仆意识,战国时期的尚贤节用思想、仁政思想,汉代的民本思想、任贤德治主张,到隋唐五代时期的爱民厚生思想、益国利民思想、安国利人思想,以及辽宋金元时期的康国济民思想,洋务派的长治久安之道等,虽有其阶级和历史局限性,但作为各个特定时期的廉政思想和主张,对当时的制度和风气都产生了行之有效的促进,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追根朔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来的含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们对廉政的理性认识也日益深化。简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结合与辨证统一。首先,是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民本与爱民,既是中国廉政史的优秀传统,也是历代廉政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的廉政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在中国廉政史上,御史监察制度虽然有人治之弊,但还是有正面的作用。在此制度下,涌现出了许多勇于、善于或巧于向君王进谏的清官廉吏。其三,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中国廉政史上,涌现了许多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模范人物与典型事迹,如东汉光武帝时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刘宗周。都为倡导廉政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四,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任何时代的廉政,都是与执政官员的道德品质和行政作风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国的主流思想家总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天下”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廉政史上,大凡清官廉吏,都具有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优秀品格。以上有关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是我们中国廉政文化的宝贵财富,至今还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阅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何以史为鉴,从中吸取教训,如何从我做起,从自我管
廉政教育读本学习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