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白马”的苍耳》说课稿柳荫小学张静一、说教材《骑“白马”的苍耳》是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它以童话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蒲公英、凤仙花、樱桃树、苍耳是怎么传播种子的。文章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融知识介绍于故事情节中,生动形象,情趣盎然。二、说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阅读中了解蒲公英、凤仙花、樱桃树、苍耳是怎么传播种子的,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以下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为了更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前我准备了苍耳图片,并制作了相关课件。三、说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学习,结合实际进行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四、说教学过程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学习——拓展延伸。首先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新颖、有趣,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苍耳是什么?“白马”为什么加双引号?苍耳骑白马干什么?苍耳怎样骑白马?”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骑谁——怎样骑——去干什么。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学时的课堂中我们通常采用集中学习生字的方法,这节课我想尝试着突破自我,采用随文、随篇识字的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主要起“引”的作用。逐步突破生字、词语、句子和段的朗读,在朗读中探究发现开课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还适时巧妙融入本期的一个难点:通过换词语的方法找近义词。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课题中的“白马”加
《骑“白马”的苍耳》说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