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读后感9篇(篇一)《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期间的29篇重要文章,共计12万字。全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现了总书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体现了总书记坚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对以下几点印象最为深刻:一是要密切联系群众。《摆脱贫困》这本书每一个篇章都来自实践,都与党的群众路线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干部的基本功》中,总书记讲到:“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提倡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正如同书中写道:“领导的威信从哪里来?只有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只要我们坚持实实在在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是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会自觉自愿地和我们同心同德,共渡难关的。”我们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真正做到心中时刻有群众,解决群众所忧、满足群众所盼,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相信我们,支持我们。二是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在调查闽东九县以及浙南等地后,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总书记有了“先飞”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鸿鹄之志四点看法。文章中提到的:“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业务工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要明确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积极向领导、向同事多学习、多请教,熟练掌握业务知识,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要有鸿鹄之志,做新时代爱岗敬业的好青年。 三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滴水穿石的启示”给我的印象也尤为深刻,“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总书记指出:我们需要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需要锲而不舍的韧劲。的确,我们在工作中就是需要滴水穿石的毅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坚持在工作中有所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篇二)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篇幅简练内涵却很丰富。《摆脱贫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这些观点在今天仍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拿到这本书,以为里面可能会有很多难懂的理论知识,但真正潜心读后却觉得该书语言朴实,内容也是贴近大家生活,乍一看只是强调为官为民办实事,但其实很多价值观和逻辑思维也是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被书中那种崇高的理想信念,独到的思想精髓,勤奋积极的进取精神,严谨的辩证思想,震撼的求实务实的生活工作态度所感动,这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教育。个人觉得我们作为管理局属的教育者,乃至全中国的教育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不做教育的“贫困者”。 在书中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总书记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对于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传统观念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
摆脱贫困读后感9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