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生活片羽织就人生华章——新课程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江汉油田高级中学赵德霞解读新课标,作为高中语文老师,笔者倍感幸福。新课标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成长,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倡在民主、科学、充满人性关怀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主张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培养有个性的“真人”。当课改引领我们从“高、大、全”与“圣人、先贤”文学模式中冲出,在写作这个能充分展示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彰显个性的重要舞台,我们看到的却不是飞扬的青春,善感的心灵,智慧的创造;不是学生对生活的鲜活的描绘与个性化的思考。回顾近年学生习作以及笔者在高考阅卷现场的作文,虽有触人心灵之佳作,但笔者看到的大多是:无生动的生活,心灵干枯;无鲜活的生命,“先贤共享”;无细致的观察,流水叙事;无独特的判断,人云亦云。正如刘九洲教授所言内容空泛,模式固化,思想平庸。特别令人担忧的是,近年学生作文呈现不懂得尊重,缺少人文关怀;不珍惜生命,良知在丧失等趋势。不是危言耸听,这正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作文现状!幸福离我们还有多远?新课程培训期间,幸闻专家探究现状背后的原因:学生课业重,缺少阅读;独处“象牙塔”,缺少生活的体验;学生为外界纷繁的信息所淹没,无心关照生活;学生漠然于生活,不能捕捉自己生活中感人的瞬间……真乃“于我心有戚戚焉”!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缺少了对生活的观察,缺少了对现实的关照,没有对生活理性的思考,何来真情实感?何来个性化的表达与独特思考?我们更不能将“罪责”推给高考。课改后的高考作文也大力提倡学生关注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发展等级更是鼓励学生有创意、自由地表达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高考要选拔的也是关注现实、对生活有独特见解的“真人”。遵循写作的心灵呼唤,再看新课标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表达真情实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解读课标此要求,笔者以为,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功利的高考为“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鉴此,笔者倡导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个性化解读与深沉思考的习惯与品质,才有可能让学生达到“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的理想状态,也才可能看到凝聚学生真情实感的个性化佳作。笔者常年尝试,略有所得。(一)设置美文鉴赏课,引导学生品读“生活类”叙事散文。这类散文,可称为“小生活大道理”的散文。大家们善于从生活中采撷能触动读者心灵的人和事,将感动读者的细节、场景做个性化再现,由此表达真挚的情感,或是对生活、人生的思考……笔者向高一学生推荐的作家大致有毕淑敏、张晓风、叶倾城、林清玄等。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对于我们的家人亲朋来说很重要,因而我们不能任性,不能伤害自己,不能因自己而让他们受辱;要活的有价值,有尊严。对于活于当下,一直强调“我很重要”的中学生来说,这种解读能引起他们对生命的尊重。读《世界上最缓慢的微笑》,题材即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受伤儿童,善感的作者抓住了最能触动读者心灵的瞬间,让感恩的笑靥从身心备受地震折磨的孩子脸上漾开,读来让人潸然泪下。让泪水柔软学生的心灵,相信他们会更珍爱生命,感恩生活。张晓风《我在》,以一次老师点名而“我不在”为切入点,告诉我们,“我在”,即我活在天地之间
采撷生活片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