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理论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王素娟:《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9月第9期第25卷 P79-81
: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两大主题: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区位选择导致经济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在中观和宏观上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第79页)
古典区位论:立足于一定的区域或市场,着眼于市场的扩大和优化,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决策。(第79页)
现代区位论的区位决策目标: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第79页)
区域经济理论: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利用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对区域内部资本积累、劳动力就业、技术创新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区内产业结构演进与升级,区际分工与区际贸易,中心城市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开始注重经济增长发展问题。(第79页)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第79页)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第79页)
缪尔达尔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可以使各地区经济得到均衡发展的观点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某些地区受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发达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更慢,从而逐渐增大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地区性二元结构。因此,不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这种差别。(第79页)
赫希曼与弗里德曼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赫希曼称其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这一过程中,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涓滴效应,因而市场的力量往往使区域间的差别扩大。(第80页)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把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产业),它不是一个空间区位,而是处于经济空间极点上的一个或一组推进型经济部门,它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乘数效应推动其他产业增长。因此,作为经济单位的增长极是与主导产业相联系的。(第80页)
10、诺斯出口基地理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