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ecologicalinvasion)。生物入侵指生物离开其原生地,由原来生存地(国家、地区、生态系统),经自然(气流、风暴和海洋等)或人为的途径传播到另外的一个环境中,损害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农林牧与渔业的生产以及人类的健康,而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的过程。外来入侵种的入侵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指是生物离开原生存的生态系统到达一个新境; :是指生物到达入侵地后,经当地生态条件的驯化,能够生长、发育并进行了繁殖,至少完成了一个世代; :是指入侵生物已繁殖了几代,由于入侵时间短,个体基数少,因而种群增长不快,但每一代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是指入侵生物已基本适应生活于新的生态系统,种群已经发展到一定数量,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并具有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当地又缺乏控制该物种种群数量的生态调节机制,该物种就大肆转播蔓延,形成生态“暴发”,并导致生态和经济危害。定义入侵物种的标准: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到一个新的地域在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繁殖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社会经济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盲目引进造成巨大危害的最典型例子是水葫芦。水葫芦原产于委内瑞拉,上世纪70年代作为猪饲料引进,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由于其无性繁殖速度很快,现已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其中福建、云南、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和河南等省最多。在福建闽江,水葫芦长满水面,影响了水产养殖。水葫芦的快速蔓延使很多水生生物处于灭绝的边缘。以昆明滇池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种、有水生动物68种。但到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继消亡,水生动物仅存30多种,而现在我国每年用于打捞水葫芦的费用达到上千万元,不仅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而且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比如,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现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连绵1000公顷的滇池,水葫芦疯长成灾,布满水面,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曾经的旅游胜地云南滇池现在成了“水葫芦养殖厂”
生物入侵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