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诗经·国风》魏风伐檀原文“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是春秋时代魏国的诗歌《伐檀》里的一章。诗中对不劳而获的过着寄生生活的剥削阶级,给予严厉的质问与尖锐的讽刺。点评1寘:今注:寘:同“置”,放。评:上古时“寘”“置”音不同,义亦有别。寘,支义切;置,陟吏切。“寘”指具体的行为,“置”则兼有抽象的意义。设置的“置”不作“寘”。《左传》中对“寘”“置”的区别甚严(例句略)。可知二者不同字,不能“同”。2河:今本大都不注。评:“河”字当作注。上古时“河”是专名,专指黄河,不是通名。问题:后文“河水清且涟漪”。黄河如何是清澈的呢?这好像是说不通。我们要知道,上古时黄河的支流也得称“河”。魏国南枕河曲,北涉汾水(朱熹说)。《诗·邶风·谷风》:“泾以渭浊。”释文:“泾音经,浊水也;渭音谓,清水也。”“河水清且涟”指的是渭水,这就好讲了。(今人说,其实是渭浊泾清。这里不讨论。)3禾:今本大都不注。依今本后文注,大都以为“禾”是带穗的茎杆。评:“禾”有多义,这里的“禾”泛指谷类,不是指带穗的茎杆。《诗·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荀子·议兵》:“不杀老弱,不猎禾稼。”其中的“禾”都指的是谷类。一个词是什么意思,要根据上下文而定。见下边的“廛”。点评4廛:今本注:廛(chán):通“缠”,束。评:今注均依清人俞樾说(《群经评议》卷九)。他说“廛”通“缠”。后文的“亿”通“繶”,“囷”通“稇”。通假字在古代也是个别现象,不是普遍现象。王力先生对此评说:“为什么诗人这样爱写别字呢?为什么这样巧,在同样的位置,一连写了三个别字呢?”王先生是专就字义来说的。语言是从生活中产生的,必须还回到生活中去,方能还语言的本来面目。在现实生活中,百姓向公家缴粮,有把一捆捆的高粱、稻子等送去的吗?统治者会要这样的东西吗?他们如果收了将放在哪儿?又将怎样处理呢?关于“廛”,毛传、孔颖达疏讲得都很对。毛传说:“一夫之居曰廛。”孔颖达疏:“何为取禾三百夫之田谷兮。”《说文》:“廛,一亩半,一家之居。”王筠《句读》
诗经伐檀注释翻译欣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