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实现中部崛起的五大支撑.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面对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五省(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必须根据自身区域特点和基础条件,高举中部崛起的大旗,依托"一个城市群、两大经济带、三大平原农业、四大高新区、五大支柱产业"的五大支撑,突出特色、集成资源、整体优化、联动推进,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创新发展。加快以武汉为龙头的城市群建设;大力发展沿京广铁路和长江两大纵横经济带所构成的"十字形"经济;依托中部三大平原--两湖平原、黄淮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武汉为龙头,长沙、合肥、郑州、南昌、洛阳、株洲、襄樊等高新开发区为增长极,36个省级高新区为支撑,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四大高科技产业。,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以武汉为龙头的中部城市群(见表1)内已经形成五大城市圈:武汉"1+8"城市圈(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长湘株城市圈(长沙、湘潭、株洲),昌九工业带(南昌、九江、景德镇),郑洛卞工业轴(郑州、洛阳、开封)和安徽"一城四市"经济区(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它们对整个中部以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预测,到2010年,中部城市群将有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10个、大城市49个,中等城市保持目前水平,城市人口将达到17000万以上,城市化平均水平达到50%左右,局部生产力发达的增长极地区和城市将达到70%以上。据测算,中部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320万乡村人口转入城市(镇),若2010年达到全51%,将有6000万乡村人口转入城市,"三农"问题将得到根本缓解。城市群内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城市GDP总值占区域GDP总值的75%以上,单个城市效益平均达到200亿。未来的中部城市群将朝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持续增加、功能进一步加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大幅度提高、城市之间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的方向发展。 、京广线集聚分布,形成"十"字形构架。纵向贯通中部的京广线,连接中部21个大中城市,形成中部辐射面积最为广泛的城市带;沿着横贯中部东西向的长江,分布了中部19个大中城市,是中部城市分布最密集的经济带和创新走廊。交通密集、城市密集、经济密集是两大经济带的重要特征,也是使其成为带动中部整体经济的重点发展轴的必要条件。 (湖北的江汉平原、湖南的洞庭湖平原)、黄淮平原、鄱阳湖平原三大平原农业区,培育六大优势农产品--棉花、双低油菜、小麦、水稻、肉牛肉羊、水产品等,以星火项目、支柱产业、龙头企业、重点产品为支撑,集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建立中部现代农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以"两湖平原"为主的农业区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一线以西、淮河至伏牛山一线以南的山丘、湖盆与平原组成。江汉平原湖区耕地面积占湖北省的1/6,人口、商品粮、棉花、水产分别占1/9、1/3、2/3、1/3;洞庭湖湖区耕地面积占湖南全省的1/6,人口、商品粮、棉花、水产则分别占全省的1/9、1/3、2/3和1/3。黄淮平原农业区包括河南与安徽的多个县市,面积达1598万公顷,土地垦殖率达47%。以鄱阳湖平原为主的农业区由鄱阳湖平原、洞

实现中部崛起的五大支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