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教学探趣邮编:221615姓名:踪红单位:江苏徐州沛县鹿楼刘饭铺小学联系电话:133279580560516—89986964邮箱qixing2006@【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全国范围内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均已经把儿童诗当作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重视小学儿童诗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儿童诗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诗内诗外盎然的情趣。抓实儿童诗歌的教学,学生可以享受到品读音韵之趣、感悟意境之趣、抒写情感之趣,儿童的发音会更加准确,语汇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敏捷,情感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学习更有趣味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有这样一些描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达成这样的语文目标,我们就不能忽视符合儿童心理和审美特点的儿童诗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全国范围内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均已经把儿童诗当作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苏教版低年级段的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数量较以前明显上升,整个小学阶段12册书共收录儿童诗歌35首,一至三年级6册书就收录了21首,特别是苏教版小学第一册教材中一开始学拼音,就穿插编排了4首儿童诗8首儿歌。由此看来,重视小学儿童诗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儿童诗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诗内诗外盎然的情趣。一、品读音韵之趣儿童诗优美的语言,除了词语的锤炼要准确恰当外,诗的声音节奏更具有音乐性,即诗的音韵有美感效应。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如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九课刘饶民的《大海睡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声。”笔者在教学时,就带领学生接连三遍诵读这首诗,让学生感受“不闹了”“不笑了”“睡觉了”所形成的全诗回环,韵脚整齐的美感,又通过引导学生重读“闹”、“笑”、“睡觉”、“抱着”、“背着”、“鼾声”问学生:你觉得风儿,浪儿,大海在诗人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这样的一首诗让你想到了你家中什么样的画面呢?正是靠一步一步的品读,让学生透过文字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大海这位“母亲”熟睡时静谧安详的优美体态的。品读这首诗给人以读诗如唱的明快感觉,使儿童激动之余获得美感和情趣。经常吟诵此类诗,儿童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从中习得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二、感悟意境之趣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意境同样是儿童诗刻意创造的,而且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人们常说“情景交融”,即诗的感情应当附丽于形象。只有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而不是抽象地呼喊出来的这种儿童诗,才具有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也才能感动儿童。如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练习五诵读与欣赏沙白的《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笔者在引导学生感悟这首诗时,与学生讨论:(一)、“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作者把它具体化为哪些代表秋天典型特点的具体事物?(二)、通过默读这首诗你认为“秋天”坐在什么上面?这里把“秋天”比作什么?把“红叶”比作什么?(三)、“秋天”坐在
儿童诗教学探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