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科普类文本阅读.ppt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近几年广东高考选考实用类文本考查材料:2007年:访谈2008年:科普文2009年:传记2010年:新闻评论2011年:?科普文常见命题角度: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二、分析语言特色,鉴赏表现技巧三、发掘和探究文章的深层意蕴高考体验2008年广东卷《绝妙的错误》“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分)[准确解读文本内容]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分)[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关于科普文的知识储备1、定义: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大致分为科学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2、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3、阅读要点:(1)把握说明对象特征(2)理清结构,分析顺序结构:总(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并列式、递进式等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3)分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4)分析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和简明,除此之外,科普文的语言还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欣赏语言特色一般从修辞手法、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特殊内涵、词性的变异等角度来分析,并且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说明。2011年广州一模《大自然在反抗》19.“大自然的反抗”体现在哪两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4分)答案示例1:①体现在人类对化学药物的使用和对昆虫的掠杀。②原因是人类忽略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并且对昆虫的杀害。答案示例2: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我们使用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使在几年前已解决的昆虫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原因是人们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参考答案[信息筛选]体现:①昆虫通过遗传选择,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②曾被化学药物控制的昆虫不但又回过头来折磨人类,而且还会以更严重的程度爆发性繁殖。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学药物(或“人类忽视了自然的控制能力”),削弱了环境本身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答题误区:审题不严,答非所问;未能整合,大段摘抄。答题方法:根据要求,划定区域,整合呈现。20、文中写黄蚂蚁、黄蜂、瓢虫等昆虫的作用是什么?(5分)答题示例1:这些昆虫以蚜虫、吸血蝇等为食物,也用这些昆虫养育下一代,这可以说是我们人类在这些昆虫保护下,因为它们帮助我们人类抑制大量害虫的繁殖。答题示例2:通过黄蚂蚁、黄蜂、瓢虫等昆虫的作用是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说明了人类无视大自然的平衡,而只顾人类自己的利益而不断地去破坏大自然,而我们人类可能导致”大自然反抗“而毁灭我们人类。参考答案[特征把握](1)通过列举黄蚂蚁捕食蚜虫、黄蜂消灭吸血蝇、瓢虫蚜虫等具体事例,证明”大自然有天然保护作用,无须靠人为的干涉“这一观点。(2)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答题误区:审题不严,答非所问;不明文体特征,胡乱作答答题方法:根据要求,划定区域,整合呈现;动用知识积累,明确答题要点。21、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6分)答案示例:呼吁我们人类不要再破坏生态平衡,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就是为我们人类的安全埋下安全伏笔。如果我们不听劝阻,一味固执地我行我素,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还有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这样世界因我们而精彩。参考答案[意图探究](1)指出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控制虫害的做法破坏了大自然平衡,导致自然灾害日趋严重。(2)表明反对人类用化学药物来控制虫害这一做法的态度。(3)表达对人类至今仍未意识到过多干预大自然最终会导致更大灾难的忧虑。答题误区:脱离文本,机械答题。答题方法:忠实文本,内外结合。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④作诠释: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⑤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⑥摹状貌:使说明更具体形象。⑦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⑧列数字: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⑨列图表: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

科普类文本阅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188830
  • 文件大小597 KB
  • 时间2019-07-22